追梦到永远
作者:邵繁
真幸运,轻轻巧巧就横跨两个世纪;真幸运,今昔相比两重天。有道是,追梦到永远。我要做追梦时节追梦的人。
我于上个世纪中叶(五十年代中期)出生于乡下的一个小山村,自幼就有“追梦”的习惯。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听到汽车喇叭声响,就急匆匆往门外跑,看看汽车究竟是啥模样。接着进城听到火车响更是兴奋不已。当时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坐上轮船和飞机就好了。后来,看到作家写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和书画家的书画作品展览,也羡慕极了,渴望将来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看到照相馆的师傅照出的艺术人像惟妙惟肖,自己也想练一手绝活展示展示。再后来,看到年轻一族,手敲键盘如飞,电脑上聊天虽是远在天涯却如同近在咫尺。自己也觉得手痒痒,恨不能也要成个“专家”。
是梦,启迪了我们的想像;是梦,成就了我们的伟业。有梦就要追,追梦到永远,追梦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促成作家梦,我从小学起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的作文每每让老师在班上作为范文宣读,直到中学还是这样,确实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高中毕业后,本想上大学中文系,却因为我在面试时做出了大学招生老师出的微积分题目(当时只是大学里才有),答案与她的要求一致。最后被录取到大学数学系读书。尽管这样,我还没有放弃文学梦和艺术梦。在大学我为系里和班级写过诗歌、散文、书法参加大赛,有的还获了奖。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我感到在大学学的知识不够用了,必须再“充电”,向“复合型人才”队伍进发。我又先后参加了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书法和国画的学习,倘佯在艺术的海洋里。后来又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的学习,写作水平和艺术创作水平大有提高。在学习的同时,我尝试着向报刊投稿,终于从1985年起就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和书法作品了,后来许多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并被收入作品集出版,有的被名人陈列馆展览和珍藏。我当过中学教师,从事过文秘、宣传、组织、纪检等工作,从一般干部到副处级干部,接触电脑还是2002年5月以后的事。为了实现梦想,不当“新文盲”,我虚心向内行请教,并辅之以“敲打”实践,很快就入了门。现在,我的所有文章都是自己亲自“锤炼”出来的。今年3月,我的论文《彰显荣辱观,争做文明人》就是用电脑写好后发送电子邮件到人民网,有幸被编辑选中“挂”到网上的,后来又陆续被中国文明网等全国数十家网站和报刊转载,还被国家级出版社选入论文集出版发行。如今,我早已是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学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我的许多艺术照片也是用Photoshop等软件加工创作出来的,发送电子邮件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得心应手。数码相机也能玩得转,上网浏览和“遨游”也是没话说。上班时间,我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业余时间,我得利用高科技抓紧时间创作,多为社会和人民奉献些精神食粮,回报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没想到时代发展如此之快,没想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之好,没想到五十开外的我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使用高科技,过上了人脑加电脑的“超梦想”生活。我真的感谢党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感谢新的时代,让我们的梦想得以成真。
回想起我家的今昔真是感慨万千。爷爷没有读过一天书,爸爸只读过一年书,后来完全靠自学,才增长了一些知识。他们不要说用电脑,就是钢笔也没用过多少支。爷爷更是没摸过钢笔,在旧社会他47岁就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倘若他活到现在,定会惊叹发展神速的今天。从我开始上了大学,从农村到了城市。如今女儿已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在中学当了教师,计算机知识比我要丰富了许多。家里为她买了台新电脑,备课、创作和教学全是现代化。住房宽敞了,生活优裕了,心情也晴朗了许多。就连我家的亲戚也有不少买了电脑、数码设备,数字电视也即将开通。还有的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很舒坦。如今,我们上班坐着小汽车,出差也坐上了飞机,工作很愉快、很称心。我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亿万人民幸福的今天。
没有梦想是不现实的,不通过现实的努力,梦想还是空想。“我的中国梦”,是跨世纪的梦、是永久和永恒之梦,我要追梦到永远。现在,党中央号召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而努力,我们理当奋力而为之。为什么当今我们国家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我们的人民就连华侨也扬眉吐气?说千道万,还是振兴中华。只有国家强盛了,小家的梦才能安稳。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想”结合起来,才能梦想成真。否则,只是一句空话,纸上谈兵。这是被国际和国内无数事实所充分证明了的,是无可辩驳的,也是颠覆不破的。在追梦的时节里,我们必须做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奋进型人才,而不能吃老本,更不能坐享其成。我们的梦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有的还将逐步实现。梦想,属于追梦的人。追梦不付出代价是不行的。
“我的中国梦”还将做下去,我将追梦到永远。上个世纪我这样说,这个世纪我仍然这样说。我深信,下个世纪乃至下下个世纪我的后人还会这样说……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