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厂里给我们发的劳保手套质量太差,每个月发一双,可只用半个月就磨破了,手被烫伤或划破是小事,本该是全棉绝缘的工作服,现在布料也搀了假,这可是危及生命的大事呀!”张师傅是兰州一家企业的电焊工,这是他对单位发放的劳保用品质量发出的不满之声。
“三无”产品卖得俏
张师傅的不满,折射出当前劳保用品质量“掺水”现象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在兰州市劳保用品销售比较集中的东部市场,记者刚走进一家劳保用品商店,店主就热情地问:“是自己用还是给单位买?”“自己用如何,给单位买又怎样?”记者反问。店主解释说:“如果自己用,就给你推荐好货;如果单位要,当然是便宜的好卖。经店主介绍,仅橡胶绝缘手套就分十几种,价格在1.5元到1.8元一双的橡胶手套都有包装袋,上面标明了生产厂家及厂址,还有六七种没有包装袋的价格每双1元左右,即无生产厂名也没有商标。记者经比较发现,价格不同的橡胶手套,质量差了很多,1.8元一双的橡胶手套外层橡胶很厚而且柔韧性好,内层是纯棉质地,而1元一双的内层是化纤材质,外层橡胶涂层,薄、脆,而且不均匀。几位店主均表示,80%来采买的单位不在意商品是否出自正规厂家,要的就是低廉。“如果没有人买,也就不会进这么多三无产品了”,一位店主如实告白。劣质劳保用品会伤及职工人身安全,为什么还要购买使用呢?一位企业采购人员透露:“企业要降低成本,劳保用品按规定必须买,为了省钱,就挑便宜的。”另外,很多采购员缺乏安全意识,从企业经济账着眼,既省钱又交了差。还有人透露:“正是在一些企业领导的纵容下,采购人员才频频购进假货。”某企业一位长年负责劳动安全用品的采购员说:“从我们单位和个人的角度来说,采购时非常慎重,按规定程序,先由安检、技术部门组成询价小组进行市场调查,然后确定招标单位,再检查他们的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报告等,还特别注意合格证是否过期。这些都没有问题后,购买也得非常小心。有一次,我们买安全帽,所有证件都合格,但随机抽查一顶帽子,两手使劲一挤,‘咔嚓’就裂了!”
伪劣商品害苦了使用者
现在,张师傅和工友们都习惯了每月补一两次手套。他说:“电焊工的防护用品必须是绝缘材料,可现在单位发的橡胶手套内层多数都不是全棉质地,而且防护服也含一定的化纤成分。全棉防护服具有耐高温、绝缘、不易腐蚀等特性,而化纤制品却无法达到安全保障系数。假冒伪劣劳保用品正成为劳动者的心头大患,让他们在工作中严重缺乏安全感。一些工人反映:“老板为了省钱,买的安全帽又轻又软,安全带又薄又脆;有的电焊护目镜,根本不能过滤光线,导致电光眼、青光眼等多种眼病;标明钢包头的安全鞋,出了事故才发现竟是用硬塑料冒充顶替的……”
监管死角需清除
我国在2005年就出台了《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对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使用、管理各环节都有详细规定。安监部门称:目前的问题是,监管有盲区,有人管生产,无人管销售。据甘肃省安全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协调处杨汉杰处长介绍,近日出台的《甘肃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暂行)》中,详细规定了劳保用品的使用范围,结合省情对129个工种的防护用品都有明确要求,尤其严禁使用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及假冒伪劣品。以前,劳保用品采取定点生产、定点经营的销售方式,近年国家取消了对劳保用品定点经营的行政许可权,即凡具备工商营业许可资质的商家都可以销售劳保用品。省安全监督管理局的监管权限仅在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杨汉杰说:“全省现有7家生产劳保用品企业,他们的商品质量安监局有权监督检查;市场上很多劣质劳保用品都是来自外地,需要工商部门查处。使用单位对劳保用品质量不重视,加之销售环节监管未到位,致使劳保用品中的“李鬼”现象猖獗。安监部门正通过对用人单位开展不定期的安全大检查,监控用人单位采购劳保用品的质量,只要发现哪家用人单位使用三无产品,便按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记者手记
拒绝劳保伪劣品,企业工会不该缺席劳保用品的生产和销售自然有赖于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但是,在购买和发放环节中,企业的工会组织和班组的工会安全监督员也不该缺席。现在,许多企业购买劳保用品都由专人负责,为了利益最大化,一些企业领导默许甚至纵容低价采购,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使伪劣劳保用品长驱直入来到工地,成为危害职工生命安全的巨大隐患。为此,企业的工会组织应该发挥好协调和监督作用。首先,应该将使用合格劳动防护用品的内容写入集体合同条款或列入厂务公开条款,并定期将企业购买和发放的劳保用品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抽查、抽检,明确拒绝使用不合格的劳保用品。其次,要注重发挥班组工会安全监督员的作用,随时监督和查验职工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合格。(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