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术史家、书画家黄苗子为《回家》栏目题字。
吉林电视台《回家》是一档以记录现当代华人精英回归“家园”追忆往事、体验心路历程与生命价值的大型文化纪实节目。自2002年9月创办以来,栏目始终恪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坚持以“打造电视精品,弘扬先进文化”为主题,通过由“爱家”到“爱国”的情感升华,为《回家》赋予了回归精神家园的文化命题,提炼和萃取出回家路程中含蕴着的既有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深刻内涵,走出了一条电视节目坚持高雅文化,坚持传播先进文化的成功之路。
四年来,《回家》节目稳定播出200多期,最高收视率为10.7%,平均收视率为3.74%,并且连续三年夺得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奖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是目前国内获得国家级奖项最多的电视文艺栏目之一。如,2003年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栏目奖;2006年7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在北京召开“打造电视精品传播先进文化”《回家》节目研讨会;2006年8月,《回家》节目获中国广播电视(纪录片)大奖。至此,《回家》节目实现了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三连冠”。
专家们认为,《回家》节目的创作实践为电视节目如何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和怎样坚持传播先进文化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
回顾《回家》的创作与实践的路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切实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高起点、高品位,大力推进电视“精品工程”建设
作为一项广播电视“精品工程”,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台提出创办《回家》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做好吉林广播电视工作的战略需要,更是吉林电视人以文化自觉意识推进精品电视节目建设的需要。
2001年初,在吉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吉林省广电局组织实施了电视台专业频道的整合,提出了实施精品工程,倾力打造吉林卫视品牌的发展战略。吉林电视台确立了“点式经营、突破创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培育和打造一两档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高起点、高品位电视文艺栏目的目标,着力打造吉林卫视的文化品牌。树立吉林卫视的文化品格,有赖于培育一批电视品牌节目,不仅要具有稳定的品质、鲜明的特征、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还应该摒弃电视文化的低俗倾向,表现出先进文化的特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质方面有所作为。这一思路的提出,直接为《回家》节目的催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理念创新和“三贴近”原则,努力实践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创作,不断增强节目思想艺术含量
《回家》坚持创新,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努力贴近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贴近电视文化实际、贴近电视观众心理。节目围绕主题策划、美学策划、经营策划等方面提出的创新型理念,为《回家》最终摸索出先进文化体现贴近性、高雅文化实现大众化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首先,坚持以内容制胜,主题鲜明、内涵丰厚。《回家》通过对“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饱蘸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涵的解读,实现了由“爱家”到“爱国”的文化主题的提升,实现了培育和谐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主旨。《回家》先后拍摄制作了关于巴金、老舍、丰子恺、黄永玉、霍英东、陈香梅、余光中、席慕容、时传祥等人的节目,并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节目没有空洞的说教,都是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歌颂人间的亲情、友情、乡情、爱情及一切人间真情。正是因为以“回家”作为母题,才使得每期节目都成为了具有感染力、号召力、塑造力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确立起积极的文化观念,让观众吸取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营造了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人文环境,最终实现了人的内心和谐。这是《回家》拥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其次,坚持“三贴近”的要求,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在四年来的工作中,《回家》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贴近观众心理、贴近社会实际、贴近情感生活,处处以精细严实的工作作风追求节目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回家》将电视节目的纪实性、新闻性、文化性有机融合在一起,采用符合受众心理的平视视角,抓住社会现实中人们对精神家园的渴望,通过名人与普通人共有的情感生活,使高雅文化走近了普通大众,在最朴素的“回家”行为中,使人文精神更具平民性。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回家》从中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契合点。现代社会易给人们带来浮躁情绪,对内心平静的追寻成为人们精神上的诉求。节目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的解读,从生活现象透视生命本质,用科学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使人的内心趋于沉静,在平和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这是栏目持续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关键,也使节目的收视质量得到了保障。
第三,坚持精品意识,大胆创新,力求突破。贯彻和树立精品意识,大胆开拓,力求突破,在美学追求方面不断创新。《回家》率先提出了电视文化栏目的主题系列化的形态理念,并且实践了主旨内涵、形式手法上较为新鲜的表现方式,最终表现出创新型高品位电视文化节目对电视观众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回家》节目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喜爱,赢得了专家学者的赞誉,从根本上说,是节目通过艺术化地表现“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了从电视审美到艺术审美,从文化审美到社会审美的多重功能。四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打造电视精品节目,要切实树立创新型理念,要努力在艺术上精心雕琢,更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贯注理想主义激情,重视人物形象塑造,反映民族的、大众的审美习惯和趣味,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追求。
三、栏目的成功之路,得益于对电视文化发展的敏锐洞察,它体现着电视人的责任意识
有人说,《回家》是一个品位高、文化雅、传播广的精品节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回家》在强化电视人的敏感意识和文化人的责任意识中,勇敢地担负起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常香玉患病之时,节目组赶赴河南,连续拍摄了一年之余,成就了获奖作品7集纪录片《常香玉》,留下了常香玉生前惟一的影像记录;在巴金诞辰之际,节目组赴上海抢拍《巴金·家梦春秋》不仅为巴老留下了独家影像,也是惟一一部祝贺巴老99岁华诞的电视献礼作品;在香港回归7周年之际,节目组策划了《香港季·嘉年华》庆回归系列特别节目,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在选题上,不断拓展思路、大胆突破,先后拍摄了霍英东、曾宪梓、陈香梅等多位海内外华人,扩展了节目内涵、提高了节目品位,也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文化档案。
《回家》创办四年来,它以鲜明的主题凸显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节目内涵上有所升华;以“三贴近”的原则倡导先进文化,力求观赏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提升大众审美水平上有所建树;以优秀的作品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探索实践,在创作理念和制作手法上有所突破;以坚定的信念守望先进文化,牢记电视人的责任和使命,力求在电视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事业的繁荣,《回家》必定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