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方醒一般,12月3日,科技部忽然发布了《“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强调要把人才引进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不惜代价地引进人才(见12月4日《新京报》)。
说它如梦方醒,是因为科技部这些年来,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确实乏善可陈。 相反,中国科技人才的不断流失,却一直是一个困扰我们的严重问题。难怪前一段时间,会有科技部的三名知名专家建议解散科技部。
但无论如何,梦醒了就好,只是“不惜代价”这四个字让我有一点不安。因为如果真的要在引进人才的工作中贯彻这一原则,那就意味着今后在“引进人才”时,可以不计成本,不顾效果,拣到篮子里都是菜。要言之,如果引进人才可以不惜代价的话,那就意味着引进人才成了目的本身。
但引进人才却恰恰不应该是目的,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引进人才的重要性,引进人才也无非是我们推动科技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引进人才”的代价超过了他可能创造的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收益本身,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引进呢?难道就是为了弄一大堆人才过来,用丰厚的待遇把他们养起来,以夸示于人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引进人才是不能不惜代价的,正相反,在引进人才时,要对“成本—收益”进行仔细的核算:哪些人才是实现我们的科技发展目标所需要的,哪些人才是我们可以自己培养的;引进的人才能发挥什么效用,这种效用是不是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科研目标,和我们支付给他们的报酬是不是成比例,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进行认真的评估。做了这些工作,就说明科技部是真的想通过引进人才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不做这些工作,就说明科技部并不是真的想引进人才,甚至也不在意他们引进的是不是真的是“人才”,而仅仅是想凸显自己的政绩罢了。
近年来的经验证明,任何工作,只要一被官员们当成政绩来追求,在实践过程中就必然会走样,往往不仅不再有利于达到开展这项工作最初的目的,反而会损害这个目的。科技部摆出一副挽起袖子,“不惜代价”引进人才的姿态,让我们又看到引进人才工作重蹈这一覆辙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