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餐馆还要自带筷子?据新华社12月6日报道,杭州一家川菜馆最近推出新招:自带筷子去该餐馆用餐可以享受贵宾折扣。当然不带也不打紧,餐馆仍然免费提供消毒碗筷,但如需一次性筷子则要自掏腰包。对此,不少人质疑餐馆借机炒作或牟利,更有消费者认为供应干净卫生的餐具是饭店的责任,不应转嫁给顾客。
是否炒作,如何牟利,对此且不忙断论,只需斟酌一点:如果因此减少了食客对一次性筷子的消费,进而唤醒更多民众的环保意识,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是不是一件好事?
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使用一次性筷子似乎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卫生”习惯,即使意识到它不环保也没有犹豫。而眼下,既然很少有人对实木地板的价格飞涨表示异议,又为什么要对“实木”筷子的收费感到惊诧呢?我国一年消耗掉450亿双一次性筷子,等于轻易毁掉大约2500万棵大树,这种浪费是多么惊人。
问题的另一焦点在于,大多数人即使明白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购物袋是多么“奢侈”,仍然难以改变自己。10年前麦德龙就已推出购物马甲袋收费,但仍有人取巧把装水果称重的袋子当成购物袋使用。周末去家庭大采购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提醒自己别忘带个大购物袋?同理,要大家带上筷子去吃饭,估计短时间内也很难成气候。不过,宜家将原先免费的黄色塑料袋改收费、同时推出售价3.5元可多次使用的购物袋后,效果似乎还不错。这证明,在拥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商家靠收费来促进环保消费是可行的。
一次性消费陋习的背后,是原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餐馆经营者各自的利益以及消费者的惰性与公共意识等诸多元素的博弈。所以,有商家对一次性筷子收费,正是打破陋习的好开始。尽管学者们提出了最终收益归谁所有、是否要对其实行单独的消费税或环保税等疑问,但这些都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商家的收费手段能否指向积极的一面,能否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律和公德心,而不是徒然引来消费者的反感。作者:晨报记者李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