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城报道组 章海良 何扬 唐敏记者张寅)漫步吴山广场,你会不觉进入周边一条名叫旧仁和村的小巷。蜿蜒的小路,人行道用透水砖铺成,特别清幽。沿路有毛庐、双剑楼等,青砖黛瓦,呈现一派民国建筑的风情……
上城区副区长黄爱芳介绍,今年上城区投入了1.7亿来改善228条背街小巷。 其中,一个改善的主题便是:“延伸景脉、守住特色”。
延伸景脉
湖滨、南山路、清河坊特色街周边的背街小巷就不少,能否趁改善这些背街小巷之际,把景脉往里面延伸?这是今年上城背街小巷改善的一个切入点。
祠堂巷,昔日虽毗邻高银巷美食街,但那是一条企业在民宅内办公的普通小巷,谁来问津?这次列入该区改善重点街巷的范畴后,就得到了全方位的整治。
经过整治,目前此巷已成新景区——在祠堂巷路口,立着一块怪石,一看石上简介就会明白:小学课本上读过的千古绝唱——《石灰吟》诗的作者于谦,他的故居就深藏在此巷中。
经过改善与特色街融在一起成为景区的小巷在上城区真还不少。像改善后的东平巷,延伸的景脉就一个接一个,如“太平良相”黄机故居、“杭州巨商”蒋抑卮故居、“一代名医”裘笑梅故居……小小一条巷,有多少名人故居会牵动你的思绪。再像仁和饭店里,也竖着孙中山与鲁迅下榻过的典故……游完特色街,再步入这些改善后的背街小巷景区中去,就像吃完大餐后再吃一盘水果似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守住特色
要让改善后的背街小巷耐人寻味,就得守住特色。
的确,改善背街小巷不能随心所欲,而是一次重拾历史碎片的机会。基于这一理念,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指挥部给自己提出了要求: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守特色。
“特色”就是历史碎片,“守”,就是合理挖掘。为此,他们不抢进度,而是按“守”的规矩,精工细作。街巷旧时风韵犹存的,就不惜工本保留。像旧仁和村内的毛庐等墙面,不知何时被抹上了水泥,连墙拆除最省工本与时间,但为了“守”住旧貌,他们让工人一寸一寸凿水泥,硬是把100多平方米的质地较软的清砖从比它硬的水泥外墙面上驳离了出来。
有历史掌故的建筑,则尽量“复原”。像长生路一个貌不惊人的墙门,据附近的老人讲,曾是“韩国流亡政府的临时驻地”,上城区的做法就是恢复。目前,已搬迁了该墙门的住户,并从历史档案中寻出“旧屋情景”,四处购买相类似的旧家具,进行了布置。
小巷里可修复的历史元素,尽量用“老底子”材料。像“学士坊”三个字,其门柱墙面上的“学”字,只存半个,怎么办?就千方百计寻旧材料补上等。因为该区“守”住了这些街巷的“特色”,现在,游人到这里都能观赏到原有建筑与历史结合的真实性,并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