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1年前参加望龙门街道暑假“少年之家”的交警和居民代表找到了。十二位老交警中,张道学、朱万才、吴大富等九人健在;当年望龙门街道十一段居民代表李仕贞已八十二岁。
41年后老交警再次唱响花鼓
“解放碑真是美,为啥四面都用栏杆围?为了交通保安全,车辆行人分两边。行人走在栏杆内,车辆才走路中间……”12月2日,市文化宫仙居茶园,朱万才与吴大富唱起了花鼓《夏素清宣传交通规则》。
1965年8月的一个下午,望龙门街道报恩巷6号宿舍大院“少年之家”活动现场,他们也曾唱过这些内容。吴大富,76岁,当时是交通大队四中队的民警。朱万才,66岁,当时是交通大队一中队的民警。二人曾在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宣传队工作。41年前,朱万才,吴大富等人向街道辖区里的少年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二人表演了这段花鼓。孩子们及站在柱头旁的11段居民代表李仕贞,被精彩表演吸引。
12月1日,经交警一支队机关邹阳光牵线,记者联系上已退休的张道学,张又帮忙找到了吴大富和朱万才。12月2日,记者与三人在文化宫会面,聊起往事。
当时唱花鼓是宣传交通安全
吴大富告诉记者,花鼓讲的是江津的杨远林到重庆看望表哥夏素清,夏接到表弟后从两路口坐车到解放碑。一路上,夏向表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吴演表哥,朱演表弟。二人将枯燥的交通安全知识编得琅琅上口。
今年82岁,曾孙已1岁多的李仕贞说,这种活泼生动的宣传方式很受孩子们喜爱。听说宣传队要来表演节目,许多午饭都顾不得吃,端起凳子早早候着。
据老人回忆,当时的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书记鲁大东等曾经都去看过,并对活动表示称赞。 宣传队曾是重庆的乌兰牧骑
“群众称我们是重庆的乌兰牧骑!”今年67岁的张道学自豪地说。
乌兰牧骑,蒙语意思是“马背上的红色文艺宣传队”。1964年11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内蒙古乌兰牧骑演出队在北京表演,轰动了首都舞台。根据上级指示,乌兰牧骑随即在全国巡回演出,深受欢迎。
“我们那个宣传队,也有12人。”张道学称,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宣传队成立于1963年,队员全是男性,年龄都在二三十岁左右。12个人的足迹遍及市内众多厂矿、机关和学校,所到之处常引起轰动,经常被要求“再演一场”。
“文革”后,12人再没同台演出过。几年前,已退休的吴大富等人先后加入市公安局的“夕阳红”演出队。几年前,王泽洲、王井西、赵朝云相继去世,大家很是伤感。
豌豆面西施让小伙忘了唱词
一次在南泉表演,半场结束已临近中午,大家邀约去吃豌豆面。面馆里一位年轻俊俏的女服务员引起大家注意。这位被大家称为“豌豆面”的女孩,一直谈论了40多年。
张道学回忆,那天下午,大家正在台上表演。这时,那位服务员出现在台下。朱万才悄悄告诉张道学,“豌豆面来了。”张随即碰了一下旁边的张世华。张世华看着女孩,半天没回过神来,结果忘了唱词。见此情景,女孩红着脸扭头跑开。
朱万才说,当天演出结束,大家又谈起那位女孩,但谁都没有胆量去看她,“那时耍朋友要先打报告,得通过组织政审,经领导批准才行。”
李仕贞:李代表这称呼很神圣
李仕贞用放大镜找到了照片上的自己,老人拍了拍脑袋,“哎,当时的具体细节都想不起了。”
1958年,李一家从大阳沟搬到报恩巷11段,李当年被推选为11段的居民代表。1965年时,李已经41岁。
曾在报恩巷住过的王婆婆说,报恩巷是一个“吵架的窝”,李来了之后,情形大为好转。“李代表这个称呼很神圣。”李表情严肃。1967年,李仕贞到望龙门街道工作,直到1987年退休。次年,李又被推选为11段的居民代表。
如今,82岁的李仕贞与儿、媳住在马家堡,日子过得比较顺心。珍档·人物感言
朱万才:那天翻开晚报,突然眼前一亮,咦,那不是我吗?!谁照的?
张道学、吴大富:这些照片太珍贵了,可进警察博物馆。珍档·读者互动
读者安先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晚报的几组老照片。它们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希望晚报能在适当的时间将这些老照片展出。
读者张女士:缠小脚是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证据。现在时代不同了,妇女当家作主,妇女能顶半边天。
记者 陈国栋/文 杨帆 张质/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