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佐证南京大屠杀真相
1987年7月6日,东史郎针对日本政府歪曲史实、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径,愤然公开了战时私人日记《东史郎日记》,以亲身经历向公众披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37年12月21日,受命整肃南京城,在南京最高法院门前,桥本光治把一个中国人装进邮局使用的麻袋中,浇上汽油,绑上手榴弹,点燃后扔进水塘中炸死……”
妄图掩盖屠杀真相的桥本光治,罗织罪名将东史郎告上了法庭,东史郎败诉。 日本法院的理由之一竟然是:东史郎日记中所提到的桥本光治杀人地点——南京最高法院门前,当时根本不存在东史郎所说的水塘。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在这60多年里,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采取什么方式才能佐证东史郎所说的水塘曾经存在过呢?
从事地图编绘、出版工作长达50多年的中国地图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潮,决定利用那个年代的地图,支持东史郎日记中的举证。陈潮搜集到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6张南京地图无一例外地表明:位于中山北路的南京最高法院对面,当时确实存在着好几个清晰可见的大水塘,其中就有东史郎日记中提到的那个水塘。
国家测绘局等单位向东史郎赠送的6幅南京地图复制品,给了东史郎有力的支持。
2100多年前的汉代《地形图》
1973年,3幅古老的地图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这3幅帛绘地图制作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地图上没有标注名称、比例尺以及绘制时间,人们一般将它们分别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
其中的《地形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长宽各为96厘米,已经使用统一的图例,绘制了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等。
邮票上印错地图
1968年11月,我国准备发行一套《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纪念邮票,邮票以中国地图作为图案。
在地图出版社工作的陈潮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在邮票正式发行的前两天托朋友购买。当他拿到邮票后,对上面的中国地图图案仔细审视起来。
陈潮回忆说:“看了以后,发现版图不全、不完整,漏掉了南海诸岛,这发行到全国影响是很大的。”陈潮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个情况,当时的邮电部在正式发行的前一天,通知各地邮局立即停售、清理、退回、销毁。
尽管如此,还是有小部分提前出售却又无法收回,流向了民间乃至世界各地,成为集邮藏品。
从传统制图法到“电子制图”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以及激光技术的进步,地图制作、出版的工序也在日渐简化。
1986年,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刘先林研制成功正射投影仪,这种仪器可以将航拍的照片转换成照片地图,也就是影像地图,全国做了20多套。
1988年,刘先林又成功研制出“JX-3解析测图仪”,既可以将测量结果直接绘制成地图,也能以数据形式将地图存储在计算机或者打印出来。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成
2006年2月18日,国家测绘局历经8年、耗资7亿元人民币建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0000数据库。
这个信息系统是现在覆盖全国比例尺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度最高的一个基础数据库。在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影像的分辨率可以达到1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庄、道路、河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居住的房屋。
防灾减灾电子地图显神奇
2006年5月21日,黑龙江省嫩江县嘎拉山林场和大兴安岭相继发生森林大火。国家测绘局应救火指挥部的要求,提供了这个地区的影像数据,比较准确地确定起火点、起火范围。提供的电子地图,数字高程地面模型和正像影像图可以准确地分析这个地方的森林覆盖、居民点、交通通讯情况。迅速启动的国家1∶50000数据库,为指挥部制作了火点区域周边地形局部三维模拟图,好比是一个立体的沙盘,能够远在千里之外,如同身在现场一般从容指挥。这样,指挥部即时准确地掌握了火场范围、风力影响、火情方向等重要信息。6月2日,大火被顺利扑灭。
电子地图助建“数字城市”
2003年10月,山东威海在全国率先建成了“数字城市”,将威海61.5平方公里的区域用三维动画制作了一个数字平台。使人们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威海的每条道路、每栋楼房、门牌号,甚至每个住户的详细信息。继“数字威海”建成之后,我国许多省市也开始构建数字城市、数字区域,而且正在加快构建全国范围的地理空间框架“数字中国”。
摘自《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