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安县圣康蛋鸡养殖协会诞生;随后,圣康禽业有限公司、蛋托厂、鸡粪处理厂等纷纷成立。每天,协会帮养殖户卖鸡蛋30多吨;今年,协会会员户的年纯收入可达4.5万元。
本报记者邹渠刘宇男
“协会在,鸡蛋不愁卖”
11月16日,与往常一样,安县花荄镇柏杨村养了5000只蛋鸡的王启辉拉着他的鸡蛋到村上协会等待交售;与往常不同的是,他拉蛋用的摩托车是当天花6200元新买的。
不一会儿,到协会交售鸡蛋的养殖户排成了长队。王启辉告诉记者,他们将鸡蛋交给协会,协会卖多少价他们就得多少钱,账目都公布在墙上,大家心里清清楚楚。
柏杨村养殖蛋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只有几户人养鸡,还要用自行车驮着鸡蛋去赶场,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不说,还赚不了什么钱。”王启辉说,“有了协会,现在鸡蛋不愁卖了。”
那是2001年7月的一个夜晚,柏杨村的刘玉华、吴祥东和附近联丰村的张明高等几位养殖大户为“鸡蛋卖到哪里去”凑在了一起。一番商量,圣康蛋鸡养殖协会诞生了。
在分户饲养的基础上,协会一开张就统一购鸡苗、统一防疫、统一购饲料、统一售产品、统一品牌。分工协作使会员养殖户操劳的事变得很简单:有人送饲料,有人管防疫,有人卖蛋,养殖户只管喂鸡,其余什么都不管。
协会统一对外批量销售鸡蛋,市场大门逐渐打开:许多鸡蛋商贩闻讯而来,柏杨村成了鸡蛋的生产和集散地。2004年,协会注册了“圣吉康”商标。目前,“圣吉康”鸡蛋已热销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重庆等地。
“每天都有30多吨鸡蛋运出去。”刘玉华自豪地说。
利益拴住养殖户的心
协会的墙上,11月11日的一份处罚和奖励公告吸引了记者:15人被罚款10元,19人获奖励20元。“被处罚是因为没按时交够所申报的数量,受奖励是任务完成得好。”刘玉华解释。
圣康蛋鸡协会有非常逗硬的奖惩制度:协会开会或培训,晚到1分钟者,会员罚款10元,管理人员罚款100元。协会会长刘玉华有一次因帮别人办事导致开会迟到1分钟,照样被罚100元。他说,“只要协会真正代表会员的利益,再严的制度,他也心甘情愿。”
据介绍,协会的主要工作,是组织会员规范生产并帮助他们进入流通市场,服务是第一位的。
根据协会的规定,会员加入协会要交100元会费;每卖出1件鸡蛋,协会提取0.5元作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报酬。如此,协会每年收入达20多万元。
会员得到的服务很周到,除了统一供应鸡苗、防疫、饲料和销售服务外,协会每年都要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来开讲座、培训,仅培训每年就有20多次。同时,协会还组织大家免费外出参观学习。
使会员们心往一处想的还有协会的风险保障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
从2004年起,协会每年从收入中提取部分作为风险基金,提供给因天灾人祸而受损失的会员。目前这笔基金已有20多万元。
柏杨村的刁华明和谢后云等人成了贷款担保的受益者。有了协会的担保,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他们及时从信用社拿到了所需的资金。
看到协会带来的好处,许多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纷纷要求加入。如今,该协会的会员已由最初的20多户发展到375户,协会会员的蛋鸡养殖规模也由20多万只发展到110万只。今年,协会的鸡蛋产量可达1.3万吨,产值可达1.08亿元,会员户的年纯收入可达4.5万元。
头痛的事变成商机
今年7月,圣康禽业有限公司在柏杨村成立。“适应发展的需要,仅协会已经不够了,要把大家共同的事业做大些。”刘玉华解释。
蛋鸡饲养业的发展,要使用大量的包装产品。去年,协会建起一家蛋托厂,生产包装箱所需蛋托。这个厂的投产,1年就为协会增加销售收入200万元。
养鸡带来的养殖污染,是件令人头痛的事。
“以前养鸡的少,产生的鸡粪都是卖给人家做肥料,120元1车。后来养鸡的多了,请人清理鸡粪,我每个月要倒花120元。”养殖大户谢玉和说。
头痛的事在具有循环经济意识的刘玉华等人眼里成了商机。今年,他们引进了几个合作者,投入600万元,从山东精细化工学院引进技术,建立1家鸡粪处理厂。其生产规模为日处理鸡粪50吨,将其加工成高级有机肥料。10月,鸡粪处理厂投入试生产。
目前,鸡粪处理厂加工的有机肥料主要销往龙泉驿、温江等地,不仅解决了协会会员的后顾之忧,还帮助协会开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年产有机肥料1.5万吨,增加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圣康禽业有限公司还雄心勃勃地计划:3年内,把蛋鸡养殖规模发展到200万只,年产值达到2.16亿元,公司实现年利润2600万元,会员户年纯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