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界关于集资建房风险的质疑,“上海家圆”表示,个人定制计划“遇到的风险远小于买开发商房子带来的市场风险”。他们的解释如下:
资金链风险:由于所有会员交了四成的购房款,这个钱足以交纳地款。 至于工程款,有银行开发贷款作保障,即使开发贷款没有下来,承建商也有足够的能力建设到预售。进入预售后,资金链几乎没有断裂的风险了。
购房者违约风险:只要预售时我们的房价不高于市价,应该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由于“上海家圆”项目的价格本身就大大低于目前的市价,我们有很大的空间来规避这个风险。
质量风险:“上海家圆”的项目拟引入全项目保险,多重监控防止出现质量风险。与此同时,“上海家圆”还会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筹),选出监督组织、监管项目进程和质量,以及资金流向。
担心二 被不良开发商利用
在网上的讨论中,有网友指出,“上海家圆”自身的安全令人担心,“与开发商合作是最简单的选择,但道路却是最复杂的,稍有不慎可能沦为开发商的融资工具,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些处在艰难状态的开发商的救命稻草。”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在没有严格监管体系的情况下,合作建房的房款一旦进入合作开发商的手中,就不排除这部分款项被挪用的可能。届时,项目本身能否完成就将成为疑问。在“上海家圆”的全部计划中,没有提及对开发商的制约,项目款的安全性如何保证也没有明确办法。
担心三 住房属性如何界定
大华集团副总裁陈宁指出:“这类集资建房最大的社会问题是,建房的目的究竟在哪里,建成的房源到底是商品属性还是公益属性?”以“上海家圆”为例,购房者是否有资格参与建房,基本上是以保证金数量来决定的,并不对参与者的个人资质等情况进行审核。虽然说明书中规定,个人集资建房5年内不得转让,但这种限制并没有公共政策来约束,房产交易中心也没有办法阻止交易。
如果这批房源建成后进入市场流通,可以预料的结果是,未来的交易价格必然会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为准。也就是说,这批当初参与“集资建房”的购房者将来很可能扮演“开发商”的角色,集资建房也随之成为一些人投资炒房的方式。
新闻回顾:集资建房三年前不了了之
上海早在2003年就已出现过合作定制建房。当年4月,身在美国的留学生kjm1089(真实姓名叫翁云)在网上发出帖子集体买地造房。据称,不到一个月,就有50多名海外留学人士和国内的IT业人士、会计、金融人才、房屋设计师等加入了这个团队。到当年7月底,他们筹集到了100万美元。2003年5月19日,成本测算报告第六稿出台,内部成本售价5691元/平方米,地块目标在静安区。2003年下半年,因建房税收及地块未获得政府支持问题,这一事件不了了之。
2004年11月底,28岁的朱剑在网上建立了关于个人集资建房的论坛,招募同道中人;不约而同地,27岁的IT从业人员应荣军当年12月中旬也在网上建立了类似的论坛;再后来,为买房奔波数月的郭宇新偶然看到了他们的创意,十分赞同。三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就这样通过网络走到了一起。
2005年4月27日,上海家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在徐家汇工商局注册成功,法人代表、董事长为朱剑,总经理为郭宇新。
2006年12月4日,于两年前成立、经历多次失败的“上海家圆”合作定制建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已有4个地铁沿线的地块可供选择,购房人向银行存入2万元保证金,即可参与该项目。目前有4个地块有意与其合作,分别位于浦东、闵行、嘉定和松江。早报实习生杨燕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