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划打破行政区划
本报记者张迪报道 北京市将重点构建“二大发展带、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框架。昨天,市发改委发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这是北京市在中长期规划中首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区域经济规划。
规划中设定发展思路为:围绕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加速建设北京东部产业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发展带;通过“优化城区、强化郊区”,形成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城市发展新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推动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
四大城市功能区域规划
1.首都功能核心区:
经济发展
与老城保护并重
存在问题: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调整内容:未来五年内将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建设金融街,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等三个重点功能区。
2.城市功能拓展区:
鼓励人口和工业
向新区迁移
存在问题:人才供求紧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功能区分布集中于北部和东部,南部发展落后,西部缺乏功能导向和发展活力。
调整内容:发展和完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CBD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的相应功能;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央休闲区(CRD);建成区基本属于优化开发区域,鼓励人口和工业向新区迁移。采取“点面结合、以点代面”的发展模式,以海淀区为主体,将中央信息区(CID)建设成为首都信息化的先导性示范区和中国向世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窗口。
3.城市发展新区:
新城建设分担市区功能
存在问题:城镇教育、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水资源短缺、后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区域差距与城乡统筹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
调整内容:该区涵盖多个规划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同时是全市重要的农副食品生产基地。未来将启动顺义、通州和亦庄重点新城建设,构建反磁力系统,分担市区功能。新城建设属于重点开发区域,需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4.生态涵养发展区:
建立生态建设
利益补偿机制
存在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匮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
调整内容:积极构建生态保障体系,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都市型工业和农业产业群;该区域关键要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