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
天人合一景观升华深圳
经过26年的发展建设,深圳形成了“草绿、树茂、花多、园美”的园林景观。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的城市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
绿化覆盖率全国领先
自199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来,深圳市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至2005年底,全市行政区面积1952.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13平方公里;全市绿化覆盖面积976.42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50.0%,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320.85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5.0%;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78.78平方公里,绿地率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1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两项关键指标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绿化水平逐年提高
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投资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高品位文化生态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
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之后,深圳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园林绿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上下齐抓共建,深圳市的园林绿化水平逐年稳步提高。
2004年6月,建设部下发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通知以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深圳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进一步提升深圳投资发展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全面抓手。
营造更佳人居环境
2004年9月,建设部在深圳举办了高层论坛,全国近100位市长发起并签署了《生态园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深圳宣言》。从此,深圳全面开展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各项工作。
近年来,深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中国人居环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深圳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深圳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深圳将继续坚持“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则,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营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
全市已投入1.53亿元,建成生态风景林8460多公顷
生态风景林构建城市生态走廊
本报讯近年来,深圳根据自然经济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首次提出在整个城市建设生态风景林的新思路。深圳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精心构筑了完善的绿地系统。
绿化建设实施三个同步
深圳市对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三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按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城市开发建设时,对古树名木、风景林、荔枝林等予以坚决保护;二是规定城市主次干道两边要留出10至50米宽的道路绿化带;三是对单位附属绿地指标有明确的规定。如,宾馆、体育场馆等≥30%,居住区≥35%,学校≥40%,医院≥45%,产生有毒气体的工厂≥50%。
生态风景林夺人眼球
自2002年深圳市启动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以来,全市已投入资金1.53亿元,完成生态风景林面积8460多公顷。现已完成特区内背景山体、次级城市中心区主要山体、绿色通道两侧第一重山的森林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生态风景林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应用乡土阔叶树种逐步改造残次林和纯林,改善深圳山地森林景观,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季相变化明显的生态风景林。
城市“肺叶”日益完善
组团绿化隔离带、滨海绿带、风景林带是构成深圳市“生态绿地”的三大组成部分,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构成生态绿地网络,对深圳物种的繁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
特区北面以绵延近50公里的群山为绿色背景,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构成天然绿色屏障;南面沿海精心保护了368公顷的红树林,建设海岸棕榈科植物为主的海滨绿化带,深圳还在加紧建设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在带状城市组团之间设立绿化隔离带,形成城市的多个“肺叶”;在主次干道两侧设立10至50米宽的绿化带,将山地林带、海滨绿带、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串联起来,构成城市的绿色生态走廊。最终使深圳形成以市政园林为主、经营性园林为辅、单位附属园林相结合的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多层次园林绿化系统。
城市绿化带降低热岛效应
福田800米绿化隔离带(现深圳中心公园)位于福田区中心。在规划上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整个隔离带的树林结构、树林景观形态和季相丰富多彩;把绿化带分为三个景群,配以观花地被植物,形成景林组团效果。
在植物配置上,根据深圳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树种选择原则,强调品种的丰富多样与协调统一。通过乔木、灌木、草坪的合理配置,共同形成植物群落立体结构,营造一个生态效益高、景观效果好的城市中心隔离带景观。深圳中心公园分隔了深圳最繁华、人口密度最高的商业中心和福田居住区,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
黄牛垅绿化隔离带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与南山华侨城的交界处,面积约66公顷。2002年,借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之机,建成了一座荟萃中外园林精品的园林大观园——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展示了国内外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园林作品。这个隔离带与深圳湾畔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连成有机的整体,形成深圳滨海生态保护和眺临海滨风情的制高点。
生态恢复完善城市环境
大沙河绿化隔离带位于华侨城西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东。原中心山体大面积裸露,有步骤的治理使之发挥出绿化隔离带组团的生态、景观作用。为进一步美化、开发周边环境,有关部门计划进一步引种、驯化树种,将形成生态环境多样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林地。这个隔离带的生态恢复以后,将构成北部山体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生态廊道,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明确自然遗产保护措施
GPS系统跟踪管理古树名木
本报讯古树名木被誉为“活的文物”,它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财富,是反映一个城市文化历史风貌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深圳市地处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类型为多种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自1996年以来,深圳市多次对特区内外的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建档和挂牌工作。
2004年,根据全国绿委办《关于古树名木挂牌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市要对古树名木进行新的统一编号、建档,并以市政府的名义挂牌。深圳市对全市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新的调查,并采用省绿委统一的8位码进行编号。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包括采用GPS和信息系统进行跟踪管理,与古树所在单位和个人签订古树保护责任书,同时每年安排一定的保护经费,用于防治白蚁、古树复壮等工作。
苏铁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属于珍稀濒危种类,由于地质变迁等原因,野生自然状态的植株相当稀少,在塘朗山则分布着相当多数量,我市对这些珍稀植物进行了重点保护。此外,在塘朗山还分布有和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在梧桐山、七娘山、田头山等地则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黑桫椤等近20种国家级保护植物。这些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可为研究古地理、地质和气候变迁等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最新调查,深圳市现有古树名木1973株,其中特区内古树371株,名木41株;宝安区古树125株,龙岗区古树999株。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保护古树15株,300至499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古树70株,三级保护古树1410株。其中古树隶属39科66属85种,名木分属13科17种。
景观规划早期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处处绿意盎然
本报讯深圳坚持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建设模式和维护管理模式,对行业内刮起的“大广场风”、“大树风”保持了清醒认识,建成区道路广场透水面积的比重达到51.55%。
公共空间必有绿色景观
一直以来,深圳全方位推进立体绿化,实现凡视觉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空间都能看见绿色景观。
早在1999年11月,深圳就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屋顶绿化的政府文件《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鼓励住宅区和业主积极进行阳台绿化,修建屋顶花园,实施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的绿化,持续增加城市三维绿量。目前深圳的立交桥、部分护坡和人行天桥垂直绿化率接近100%。
深圳市还积极探索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清洁能源和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在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建成了亚洲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在梧桐山风景区、海山公园等绿地广泛推广应用太阳能路灯;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树枝粉碎场;启动了城市绿化中水、雨水利用试点,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建设了洪湖公园。
大力发展住宅小区绿化
为改善住宅小区生态环境,增强市民绿化家园意识,深圳先后开展“园林单位”、“绿化百佳阳台”、“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达标等评比活动,并开发了莲花北村、益田村、梅林一村等园林式安居房住宅区,对商品住宅小区的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0年,深圳又开展创建“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达标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1971个单位(小区)达到标准。
景观规划早期介入
在深圳,规划设计因素受到高度重视,各房地产开发商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小区的总体规划。景观规划的早期介入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资源,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体现社区文化的氛围。
绿化由数量向质量发展
深圳现在的住宅绿化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五六株棕榈,不是片面地谈绿地的数量,而是在保证较高绿地率的前提下提高绿地的质量。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合理搭配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如,许多园林绿化借景深圳湾,以展示海滨风情为主,烘托出海洋文化的气息。
园林由平面向立体发展
深圳住宅小区已建有中央花园、组团花园、单元花园、平台花园、架空层花园、露台花园等各种形式的花园,从原先的平面式绿化发展成立体绿化,绿化丛与建筑边缘相互穿插,利用生动多变的绿化设计打破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同时将绿化面积向空中延伸,利用构架、阳台栏板、挑板、屋顶营造空中花园。架空层花园能为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休憩空间,现已得到广泛应用,有些住宅区甚至将底层全部建成架空层,用于园林绿化;同时还向空中发展,设立中间架空层、高层架空层,形成立体绿色景观。
同时,景观设计也渗透到地下车库,一些楼盘通过开向上空的采光与室外绿化结合,一扫车库的阴暗、郁闷之感,将半地下停车场建在中心花园底部。在结合部设置水景和绿化,既利于通风采光,同时也实现了绿色的延伸。
高标准的道路绿化建设
深圳在制定绿地系统规划时,坚持高起点规划的原则,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道路绿化系统。
行道树品种丰富
深圳市的行道树树冠浓密、遮阴良好、干形美观,采用了40多个品种。既有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叶榕、秋枫、假萍婆、芒果、扁桃等,又有开花的凤凰木、木棉、国庆花、夹竹桃等,品种比较丰富。
生态景观风格各异
在营建绿化带时,根据深圳市道路特点和功能要求,深圳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道路绿化景观。
一是在快速干道营造自然森林景观。二是在滨海大道营造亚热带海滨风光。三是营造绿化层次分明、效果显著的绿化带。
30多种花卉衬托公共绿地
为解决大面积绿化形成的绿而欠美的问题,深圳市选择以美人蕉、鷚杜鹃为主的30多种花卉配置到城市的公共绿地中,以鲜花造型造景,对园林景观进行点缀,以大色块优美设计图案营造气氛。深圳的主题花卉美人蕉以及市花鷚杜鹃,以其火红的色彩,烘托出深圳具有活力、朝气蓬勃、火一般热烈向上的韵致。
编制国内首个绿化技术标准
深圳一直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各单位园林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和健全园林科学研究网络。
近年来,深圳相继开展了《深圳城市园林绿地类型的生态效益分析》等一大批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绿化工程设计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方法,努力设计和建设一批城市园林绿化精品。2002年,深圳市建成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生产运用。
2006年,深圳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园林绿化作为其中一个部分,已完成详细分类、编码和精确定位等工作。
我市还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进程,编制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并完成了《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范》等一大批技术标准,将多元化、个性化、可变性的园林绿化管理和技术,转化为系统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通过模式管理追求整体最佳协调、内部最佳运作、服务最佳提供。
图为一直以来,深圳全方位推进立体绿化,实现凡视觉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空间都能看见绿色景观。
图为环境陶冶了人,人更加尊重环境。深圳市民、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踊跃参与义务植树、认养认种大树的活动,捐钱捐物,完善避雨亭、座椅、指示牌、垃圾桶等公共设施。
本版撰文: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通讯员廖齐梅
本版摄影:深圳商报记者施平张万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