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被借用人员的梦想
作者:刘怜之
我今年整40了,孔子说:四十不惑。也许吧,看过了风花雪月,看透了世态炎凉,还有什么而惑呢?但我却常迷惑。
在我18岁的时候,我考上了师范学校,那时候的农村,考上中专学校成为“国家人员”着实让人羡慕。 我就在全村人羡慕的目光中上了师范,做了教师,拿了工资,娶了城里女子(也是我的师范同学)做了老婆。后来,因为写了并发了几张“豆腐块”,调到了城里,进了教育局办公室成了专职写手,十年来写了无数的汇报、总结、领导发言------。日出而作,日落有时还不息,原来的黑发熬成了黑白混色,原来的英俊少年变成了半个老头了,每天上班依然骑着结婚时老婆的陪嫁—凤凰牌自行车,(刚还清了买房的贷款,下一步打算要买新的自行车)。曾经的踌躇满志、激扬文字的豪情随着无数缕袅袅的尼古丁轻烟消逝了。
现在的我,成了这条路上熟悉的风景,路边商铺里的人都熟知的“刘老师”。当然也有人叫我“刘主任”,其实那是叫的人封我的官,不算数的。我只是被教育局借用的人员,我的工资关系还在原来工作的学校,人员性质依然是教师。没有成为公务员,在教育局机关里只能是“老师”。
不是我不喜欢“老师”这称谓,在23年前接到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时候,我激动的彻夜无眠,因为我将在师范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我真正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十年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当我接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寄来的书信、贺卡时,我骄傲,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
而在我被借用的日子里,“刘老师”是非常刺耳的称呼。因为,“老师”意味着你比那些教育局正式人员低人一等,“老师”意味着你无能,没有混个一官半职,要不人们怎不称你“科长”“主任”呢?
我迷惑的就是“借用”一词和“借用”一事,不知道外国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据我所知,许多单位有这类人员,他们做着比正式人员多得多的工作,但待遇却是少而又少。这样的用人机制可以说也是中国特色吧!
年轻些的借用人员(我也曾经是),他们还存有梦想,梦想哪一天转正,“翻身做主人”。而我这个借用人员已经40了,本应事业有成,顶天立地。但“借用”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你是单位骨干,你就是一条老黄牛,你就该多做。
有调查资料显示,40岁的男人常常由于客观现实与个人理想,人生追求的目标差距太大,容易导致郁闷,压抑,心理亚健康。我要说100%的借用人员他们更郁闷、更压抑、心理问题严重。
今天就这“中国梦”的由头,我把我的“惑”说出来,这可是平时很少流露的呀。平时要刻意去掩饰自己的不公、不平之心,老黄牛一样的干活,老黄牛一样的沉默,老黄牛一样的哭别人也不知道。我的“中国梦”就是打碎这“借用”的机制,还每个人一个晴朗的蓝天,每个人一样发展的空间,每个人一样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途。
“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我此时的状态。40岁了,我是没有希望了,把“老师”进行到底吧,但我想通过我对这个罪恶的制度的控诉,唤醒那些“肉食者”,消灭这个罪恶的制度,单位里不再有“借用”人员,不再发生有像我这样被借用到40岁依然还是被借用的不幸。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