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近郊的南朱刘村紧靠公路,路旁醒目地立着“咸阳市下岗职工蔬菜种植基地”的牌子,后面是整齐排列着的几十座蔬菜大棚。就在440个这样由政府提供的“田间工厂”中,880名下岗工人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这只是咸阳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十五”期间,咸阳市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市委、市政府将就业再就业作为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来抓。他们把创造就业再就业岗位的重点放在涉农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三个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结合,增加就业岗位。该市近年来不仅吸引了蒙牛集团、光明乳业等一大批大型涉农龙头企业入驻,而且注重发展城镇中小企业,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咸阳还大力扶持适合文化与技能较低劳动者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统计显示,2005年末,该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上升到3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从业人员达到49.8万人,比“九五”末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0.48万人。
咸阳市建立了三条劳务输出网络。一是掌握着辖区劳动力资源的街道劳动力服务网络,通过其传递信息并向外输送劳动力。二是驻外劳务输出联络机构。三是分布在各处的劳务中介。几年来,通过这些途径输送出去的在外务工人员已达98.3万人次。为确保劳务人员的从业质量和相对稳定,咸阳市狠抓职业教育,打造出咸阳纺织女工、咸阳电子青工、咸阳果业农工、咸阳足疗技工四大劳务输出品牌,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咸阳市政府针对“4050人员”的特殊情况,出资为他们提供公益岗位。近年来,保安、保洁、保绿等社区管理岗位,护老、托幼、医护等社区服务岗位和餐饮、缝纫、维修等社区经济岗位被不断开发,众多下岗失业人员由此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今年4月,咸阳还率先在陕西省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到10月底,全市2349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针对农民工进城后与城市居民身份不同所引发的子女上学、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咸阳把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加大依法协调劳资关系的力度,采取了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台账、将用人单位划分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对恶意拖欠工资单位实行重点监控督察等一系列措施。(记者刘晓辰)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