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
作者:袁园
从小有很多梦想,不,也许只能叫做 “想法”不能叫“梦想”。小学时,想过当画家,看到那些丰富的色彩,变化的线条,灵动的图案,羡慕不已,希望都是出自自己的笔下;想过当英雄,看《小兵张嘎》,唱《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跳《北京的天安门》,无数次的想象,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无数次的告诉自己,将来也要像他们一样,为我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想过当老师,将来桃李满天下,希望将来也有那么一个人对我说:“您以前是我的老师,你现在还是我的老师,将来也还是我的老师。 ”想过太多的东西,敬佩过太多太多的人,想干的事情也太多太多。现在才知道,这些只能叫做“想法”,只能叫做“憧憬”,不能叫“梦想”。梦想是你在年轻时就确立自己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一个在你的有生之年,需要你用全部的时间和身心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重要的是,也许你的一生都只是在接近,而无法完成。而大学,就是这样一个为梦想蓄势的地方,经过4380天的苦读,我们终于有机会爆发出积蓄已久的对自由、对梦想的向往。
面对这个正在变得更大、更快、更超出想象的世界,我们这群大学生走出校园,如何去争抢那日益稀缺的资源,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也许我们可以从我们的父母那一辈学到很多的东西。至少我从我的父母那儿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坚持和永不言弃。活着就是在起起伏伏中前进,成功就是不管你怎么跌到,还要再爬起来。我的母亲是我们那个小镇为数不多的几个读过高中的人之一,母亲告诉我她每周要走好远好远的山路去上学,为的就是省钱。外婆有六个孩子,负担特别重。母亲每个月的生活费特别少,每天都要想着怎么省钱。在学校吃的菜,几乎每天都是胡豆做的汤,从来看不到油,打到底时,才有肉,妈妈说到这儿,每次都大笑——一个一个的大母虫,那胡豆出虫了。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挑水做饭了,家里的活都要干,里里外外从没闲过。为了赚钱,母亲还用背兜从山里把大块大块的石头一块的背回家,在家里敲成小块的,还要磨匀,再去卖给别人砌墙;还从很远的地方把咸水挑回来,去山上拾柴,架起火,把水熬干,熬成粗盐,再拿去卖钱。谈起这些,母亲就像是在说别人,没有一点在意,似乎这些苦不是她吃的,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和姐姐说:“你们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怎么办哦?”然后又哈哈哈哈的笑。母亲从来都不娇惯我和姐姐,我和姐姐从小跟着妈妈做生意。爸爸在很远的县里上班,每个星期赶集的那天回来帮妈妈一次,其它的时候只有过年才回来。我和姐姐每天上完课,就帮妈妈收摊,然后开始做饭做菜,几乎每天都是八九点才能吃饭。我们家的摊是用铁管架起来的,再在上面铺上木板,每次摆摊、收摊都要用一两个小时。母亲是很开明的,从来不约束我和姐姐,也是很慈爱的,和中国很多父母一样,也坚信: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所以别的同龄人有的东西,我和姐姐也从来不缺。可是母亲和父亲一条秋裤要穿好几年,都不舍得换条新的。现在想来很懊悔,小时候不懂事偷偷拿家里的钱去买糖果、买话梅,买好玩得。母亲和父亲什么都干过,摆地摊、卖瓜子、卖鞋、买毛线、卖百货,什么都买过,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也许很多大学生会不屑一顾,认为将来一个月的工资就够父母那辈挣一年,甚至更久。但我不那么认为,也许我们毕业出去,连现在父母那点钱都挣不到。我们这代人太缺少我们父母那一辈人的脚踏实地、勤奋、吃苦耐劳。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每天无所事事,却想着一夜暴富,甚至于我有很多同学 想着将来嫁一个有钱的老公,娶一个有钱的老婆;一部分同学独立能力特别差,每天都在抱怨,每天都在怨天尤人;当然我们很多的大学生,都在畅快淋漓的追着梦。
无论你怀着怎样的梦想进入大学,在大学你都要养成一个好的性格,持续学习,真正把自己从一个未成年人过度成一个社会人。人生就像登山一样,你太快登上几个小山,也许那就是你的顶峰了,反而在基础的营地上训练得长一些,扎实些,才有可能登上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我们应该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不怕吃苦,要有从最基础的地方干起的勇气,弃而不舍,方能水滴石穿;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珍惜机会,脚踏实地。
梦想是多元的,特别是在难以度量和把握的时间里,我们最后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们最需的成功是什么?这都因人而异,也许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和技术,也许是你在工作岗位上的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或许是你找到了与世无争、回归自我的生活方式,也许你有美满的家庭,不错的收入。无论如何,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不是和别人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努力不懈,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每一天都比昨天好。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祖国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才会和谐的发展。父母寄希望于我们,国家寄希望于我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李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