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友 陈恳 实习记者 柯智华
太保海选
如果不是那一次“海选”,阳新云可能还在湖北荆州,偏安一隅。
过去五年,他只是一个庞大企业在荆州分支公司的总经理,一个普通的中层。这是职业生涯最难熬的时期——在一家拥有10多年历史,分支机构520家分、支公司,2.9万员工的公司,再想往上,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在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下称“太保寿险”),这曾经是很多人的命运。现在,经过“海选”——公开的竞争选拔,阳新云飞到了重庆,做了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在公司内部,这样的升迁,被誉为由“校”而“将”。
“海选”,这是阳新云的第一次,也是“太保分业以来寿险公司首次”。之前,他们已经习惯了上级任命分公司总经理。“海选”这条绿色通道,将过去十多年历史沉淀的晋升程式,轻轻越过。
阳新云并不是特例。和他一样通过“海选”而履新的幸运儿还有两位——原长沙分公司总经理程宜和原洛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徐丰收,分别就任湖南、贵州分公司总经理。
“海选”还只是标识了太保“新生代” 渐次登台的一个片断。过去两年,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上市压力的倒逼,迫使太保重新考察自己的竞争力。在“海选”之前,分公司总经理“调防”已经完成。之后,继太保寿险高管基本调整到位,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团队业已水落石出。
太保内部人士说,这场由上而下的人事调整将再造太保公司治理的新秩序。
12月7日,阳新云在宽大的会议室,和各机构负责人见面。
47选3
没有太多人明确意识到“海选”——一种四处泛滥的方式——到底能给公司带来些什么。
无论如何,擂台已经摆上了。获胜者将赴任湖南、重庆和贵州三家分公司的总经理。
“海选”规则仍就是陈词滥调——“竞聘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但参与者并不这样认为。共有47名中高层管理人员报名成为“吃螃蟹的人”。他们的身份包括——总公司的部门经理,各处处长,分公司的总经理和副总,中心支公司的总经理。仅仅在重庆分公司,契约部经理刘春,个人部经理夏全,以及沙坪坝支公司的冯经理不约而同的交递了申请。
经过初期筛选,47人已经只剩下20人。最后的擂台设在上海,10月13和14日的最后对决,将淘汰最后的17人。而最后的竞聘会为期两天,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在初试阶段,20人先后接受了3个评委小组的严格面试和评审。每个人15分钟演讲,内容包括自我介绍,竞聘方向和工作设想。曾任评委的知情人士说,评委提问刁钻,对竞聘者的计划质疑很多。
根据全体评委的测评和无计名投票,根据得分高低,最后前6名进入了复试。在复试阶段,重新组合后的3个评委小组对最后的幸存者进行了更为严格、深入的面试和评审。
太保寿险的核心高管几乎倾巢而动——担任评委的有太保寿险党委书记、董事长金文洪,经营委员会主席潘燊昌,常务副总经理郎大伟等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部分分公司的负责人。
最终,太保寿险根据进入复试的6名竞聘者的个人特点、专业技能、工作阅历等和第二轮复试无计名投票情况,结合3家分公司现阶段的实际,确定原湖北荆州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阳新云、长沙分公司总经理程宜、洛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徐丰收三人胜出。三人将分别担任重庆、湖南、贵州分公司总经理。
让太保高层高兴的,不简单是三个分公司各得其所,而是短短的竞争过程中,他们发现,缺乏人才的抱怨,某些时候只是掩盖体制缺陷的借口。
最后的局面是,没有失意者。“到了上海参加竞聘的人基本都得到了升迁。”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重整分公司
不过,评委关好过,市场关难熬。阳新云们的任务并不轻松,他们上任的分公司多半压力重重。
2006年1月,太保寿险重庆分公司在重庆的排名一度跌到第五,位列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重庆分公司之后,其后虽有所反弹,但一直只排在第四。湖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05年湖南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中,太保寿险只占5.85%,而中国人寿占了67.23%,平安人寿13.87%。从全国范围看,截止到2006年10月份,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1601亿元,平安人寿为565亿元,太保寿险则为302亿元,已经被远远的甩在后面。
阳新云到了重庆,开始到各支公司走访,了解情况。12月4日,阳新云和分公司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开了分工会议。
“现在永川支公司和潜江支公司都在大规模招聘人,阳希望可以重新做起来。”知情人士说。此前,永川和潜江因为种种原因几近瘫痪。
阳新云信心十足。他所依据是自己曾经的业绩。在他任荆州中支总经理期间,2005年传统期缴保费同比增长83%;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实现传统期缴保费1600多万元。
阳新云的杀手锏是重视营销主管队伍建设,通过考核晋升业绩突出的主管,进而提升业绩。截至2006年6月底,荆州中支公司累计有690多人得到了晋升。最终结果是拉动了个险业绩和营销人力的增长。
这些做法和太保寿险高层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2007年年度工作会议上,有太保寿险高层称,个人寿险业务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吸引并留住优秀的销售人才,并借助高效的培训体系和激励系统帮助销售人员提升工作能力。
上市倒逼人力新政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管是海选,还是换岗,这一波的太保人事变动是几股力量博弈的结果——既包括资本力量和高层人事变动,也包括太保整体上市倒逼所致。
外资的引入是重要的变量。2005年12月,凯雷集团以4.1亿美元购得太保寿险25%的股份。2006年6月,保监会核准了潘燊昌等人的任职资格,标志着凯雷集团正式介入太保寿险的管理。
这是高层的率先变动——总经理金文洪取代王国良成为董事长,凯雷集团原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杨向东出任副董事长,潘燊昌被任命为太保寿险董事和经营委员会主席,David William Wolf为太平洋寿险常务副总经理。
就在此后,王国良突然被调离太保集团。太保寿险和太保集团彻底进入后王国良时代。而太保集团和太保寿险的改造也由此拉开帷幕。
太保寿险200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关于改革公司组织架构的议案》。在此背景下,分公司也开始仿照太保寿险总公司营运中心的架构建立自己的营运中心。分公司的总经理直接领导营运中心,营运中心下设几个机构。
在太保寿险重庆分公司,目前存在的机构在调整后纳入营运中心管理。比如客户和理赔部将合并为客户利益保障部;单证部则并入财务部。“单证部的相关工作已经在交接了。”知情人士透露。
另外,在太保寿险重庆分公司,部门领导将大幅减少,以前的团险部为一正一副,而副职将被取消,直接到支公司第一线去。
在另外一方面,尽管太保集团的上市一拖再拖,但上市也迫使太保集团和太保寿险改变目前的经营状况。
2005年,太保寿险收入为362亿元,净利润为3.04亿元,但是承保利润为-35.38亿元。在2004年,太保寿险净利润更是为-10.85亿元。从整个太保集团看,2005年保费收入为458.82亿元,净利润为-13.63亿元。2004年净利润为400万元。
显然,这样的成绩单不会让投资者满意。
太保集团IPO后要想演绎目前中国人寿(2628.HK)、平安保险(2318.HK)在香港的疯狂走势,肯定必须要有类似的业绩来支撑。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