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银监会刚刚出台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无疑是为其创新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其实,不少商业银行早已按奈不住了创新的冲动。
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一直致力于金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感触。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徐志宏昨天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指出,国内银行依靠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正面临严重挑战。中间业务比重亟待提高
“国内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战略转型的需要。”徐志宏一针见血地表示。他说,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兴起,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以及汇改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内银行依靠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正在面临严重挑战。
据了解,与外资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利差、资金交易、中间业务各占三分之一相比,中资银行80%以上的收入仍靠存贷利差。徐志宏说,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社会大部分信用风险亦在向银行系统积聚,不良贷款率始终存在反弹的风险。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工行的中间业务额已达147亿元,涵盖了结算、代理、银行卡、信息咨询、担保承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电子银行等9大类,工行也因此成为开办中间业务门类最齐全、品种最多的中资商业银行,但工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仍不到10%。而四大行中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中行也未超过20%。
近几年,为了实现业务收入多元化,中资银行都加大了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徐志宏介绍说,工行除了继续进军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业务领域,还相继在理财市场上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利稳得”和“珠联璧合”人民币结构化理财业务。明年工行还准备在理财市场上有更大的动作。
对于下一步银行创新的重点,徐志宏认为,银行创新要根据市场对于风险的承担、规避、分散和转移需求而开展。基于此,他认为今后银行创新的首选,将会是为应对货币价格风险的利率或汇率衍生工具的创新。而为分散转移信用风险、解决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则会是下一个重点。
在他看来,前者在国家启动利率市场化和汇改之后已成现实之需;后者则是为将来计的“未雨绸缪”之举。因为从目前看,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利差收入使证券化并不迫切。
尤其要加强风险控制
尽管各家商业银行都有创新的冲动,但创新的外部环境仍然存在诸多困难。
徐志宏说,目前相对较严的分业监管体系使许多金融产品面市比较困难。“例如利率衍生品,由于涉及多个市场,不同的监管部门需要进行事先协调,在相关政策未出台之前,商业银行便无法尝试。”
“另外,鼓励创新的监管政策出台大多基于金融市场完善或金融安全的考虑,与市场需求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徐志宏说,“例如QDII,由于政策规定只能投资风险较低品种,在人民币已经进入长期升值通道的背景下,其收益率较低,投资者缺乏认同,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相反,市场最需要的一些人民币衍生产品还要继续等待有关政策的出炉。”
不过,对于商业银行创新所面临的上述外部环境,徐志宏相信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有效解决。而在即将到来的金融创新高潮中,“商业银行尤其要加强风险控制。”徐志宏说。
在他看来,与创新相匹配的风险控制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健全的风险控制流程和发达的IT风险管理系统。
然而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这方面显然还存在差距。徐志宏介绍,目前工行正在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快内部评级工程的建设,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