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记者连续观看了厦门著名国画家石雪庵、杏林镇西滨村农民画家陈亚赐和旅港厦门水粉画家陈清国的三个画展。三人的作品风格迥异,质量有别,但他们都热爱家乡,以自己的笔墨细致描绘厦门风情。
石雪庵(1912—1974)原名石延陵,是福建顶级国画家,精通人物、山水、花鸟;花鸟画题材基本立足于本土动植物;人物画《挖洋坟》反映了上个世纪50年代“厦门人民清除帝国主义侵略痕迹”的情景,《放风筝》则表现解放军战士用风筝向金门、大担等岛屿散发宣传单的场面,此两幅作品是那个时代“国画改造运动”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石雪庵记录了厦门历史,那么另两位画家则用写实手法表现了厦门新貌。土生土长、没受过任何高校美术训练的陈亚赐,初中毕业后回乡当农民和渔民,临近花甲之年他才学画画,以致富农民的喜悦心情投入创作,作品质朴,充满农家生活气息。旅港回厦画家陈清国,受西方写实风格作品的影响,睹物思情,细致描绘了厦门城市建设的新景和记忆中的都市。从三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厦门发生的巨变。
(国渊)
石雪庵笔下花鸟 一派南国风情
○林良丰石雪庵作品《鼓浪屿八卦楼》(作于上世纪50年代)。
石雪庵作品《放风筝》(作于1957年,地点在今前埔会展中心一带)。石雪庵作品《龙舌兰》(作于1957年)。
在石雪庵先生去世32年后,我们有幸看到其画集的出版,再次拜读在市美术馆展览的精美画作,重温厦门老一辈国画大家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备感亲切和欣慰。
石雪庵先生与顾一尘先生是上个世纪中叶厦门花鸟画坛的杰出代表。石先生以其灵动的短线笔触、绚丽沉稳的色彩,构成了其缜密而不琐碎、挥洒而不失规矩、艳丽而具清秀、写实而不失意趣的鲜明画风,在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其艺术风格至今还散发着魅力。
历史上的花鸟画家,对题材的选择表现,多囿于文人画的寓意、象征及老俗的喜好,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艺术表现生活的国画改良热潮中,才扭转了这一局面,无论山水画家,还是人物、花鸟画家,均以表现现实生活、创造新时代的国画为己任。石雪庵开拓了花鸟画题材的地域性与多样性,在他的笔下,凤凰花、木瓜、水仙、木棉、枇杷、虎耳、一品红、火鸡、神仙鱼、白鹭,都栩栩如生,呈现出一派南国风情。
《龙舌兰》是石先生于1957年夏天在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任教时创作的,他以福建,特别是在厦门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龙舌兰为主体,采用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并融入撞水撞粉的技法来塑造和表现。
图中龙舌兰的叶以没骨手法,积色、撞水、层层渲染而成,质感极强,叶子向背欹正、顾盼有情;刚中带柔、姿态优美,苍翠欲滴。龙舌兰的花茎则纯用色彩,以小写意笔法勾勒点染,线面相济、一气呵成,加之撞水撞粉技巧,二次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厚实。叶以面为主,茎以线为主,花以点为主,相辅相成。龙舌兰后配以寥寥数笔的顽石,既起到前后的衬托与画面的空间作用,更增加了画面的完整性。石先生虽然受海派与岭南画派的影响,并借鉴其技法,但他能兼融二者之长。图中,先生用色鲜活而典雅,造型严谨又具笔墨意趣,笔、墨、色浑然一体,给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之感。在此图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发生机和壮美气势,这是石先生独到的艺术魅力所在。
厦门第一任图书馆馆长李禧先生在此画上题有:“龙舌兰为福建野生植物,厦门人称番葛或名番芦荟,鲁迅先生在厦大学校时,常对此奇怪植物欣赏、赞叹,谓闽南有此宝物真可自豪,曾坐龙舌兰丛边摄影。”的句子,同时还赋诗一首。李禧先生的题跋,使得此图内涵更上一个层面。
杏林农民画家 乡土气息扑面
○本报记者 国渊陈亚赐作品《农家乐》(地点为灌口大岭)。
陈亚赐作品《同安石屋》(地点为汀溪镇大丘田村)。
65岁的陈亚赐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写着“农民画家(基因遗传)”。陈亚赐说祖上曾拥有书斋,自己有文化方面的遗传。“11月26到29日,我在厦门市图书馆办画展,这是农民画家第一次到这里办个展。”陈亚赐介绍,厦门市政府原副市长毛涤生给他的留言是:农民画家不简单。我市知名画家曾华伟则写道:农民的眼光看世界,别样。
面对记者,这位农民画家非常健谈。
记者:以前您都在忙什么?这些经历对您的创作有帮助吗?
亚赐:我当过建筑包工头、渔民,卖过鱼苗、成鱼、渔具、饲料。现在不养鱼了,家里有栋250平方米的楼房,共五层,还有个虾池。经济条件不错,才有时间画画。我把画画当成享受,画的都是自己熟悉的景物,创作起来比较真实。
记者:您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吗?谁对您影响比较大?
亚赐:读初中时,我的同桌陈游生是集美大社人,他特别爱画画,经常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画画,到吃饭时才有空洗上一餐的碗。他后来到台湾定居,现在是有名的画家。那时我虽然没学画画,但是同桌画画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杨柳溪国画也画得很好,还送一幅作品给我,对我也有影响。
记者:您爱画哪些题材?
亚赐:我热爱生活,画的都是乡土题材,特别喜欢画旧房子、旧石磨什么的,比如《农家乐》是画灌口大岭的水牛,《同安石屋》是画汀溪镇大丘田村的房子。有人说我的作品具有原生态之美,鲜艳朴实,生活气息浓厚。
记者:厦门不少画家以前也当过农民,您的画跟他们相比有什么特色?
亚赐: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法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我年纪怎么大了,比不上年轻人,我不受框框限制,敢于尝试。比如人家画山水有八个步骤,再难的画,我只用两个半步骤就到位了:第一步骤是用铅笔打底稿,第二步骤是直接画,半个步骤就是巡一巡看一看哪里不对,再改一改。我突出的画法是,用油画笔来画国画,比如瓦片、木头,用油画笔效果比较活,用毛笔没有这种效果。但线条我还是用毛笔画,也用国画颜料和宣纸。
记者:您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亚赐:是《知足常乐》,我画两只知时雀(知)、还有竹(足)、松(闽南语音像“常”)、鹿(乐),这是2004年创作的。一个朋友今年还把我的另一幅得意作品送给新加坡副总统。
记者:听说您把一些格言写在笔记本上,用来激励自己?
亚赐:是的。我从小就写了两条格言激励自己:“人生要有远大的理想——美名留世间。”另一条是“没遇难上难,不知福中福。”后面这句话我想跟年轻人共勉。
记者:我从网上看到,在今年举办的厦门市老年文化艺术节作品展上,您和其他40名老人获得了国画作品优秀奖。祝您取得更大的成绩。
亚赐:谢谢。我参加过国内不少展览,也得过奖。我会继续努力的。
旅港乡亲绘厦门 深情倾注笔端
○陈爱萍陈清国水粉画《繁华大道》(地点为中山路)。
厦门工艺美院教师陈清国先生,1981年举家赴香港工作,二十几年后回到厦门,三年来他把爱国爱乡的深情倾注笔端,用水粉把家乡的名山、老树、古屋、新楼、街市、海滨、公园、车马、朝晖、夕阳、波涛、巨岩画了个遍。《陈清国水粉画展——厦门风光》12月2日至6日在市图书馆亮相,100多幅旖旎的鹭岛风景画向市民开放。
陈清国善于画现代建筑物。如《繁华大道》图表现了中山路紫蓝色的天空,暖色的现代楼群分着阴阳冷暖,婆娑变化的绿化树带,齐整的路灯,阳光下川流的车辆——构成了一幅繁华的都市新貌。
陈清国也是画石头的能手。看《榕荫战酣》图,冷暖色对比的两块大圆石被榕树根包裹着,石上斑驳的树影告诉观众榕树树冠巨大,浓荫甚密,在绿阴下的两个人坐在石凳上对弈,身上、地下洒满树影与阳光。陈清国把最普通的石块、石阶画得丰富多彩,坚硬的石头在蓝天绿树映衬下成了精彩无比的主角。其他如《延平故垒》,把鼓浪屿龙头山郑成功兵寨的石头刻画得很逼真。
陈清国还是画树的典范。观《曲径通幽》图,一条鼓浪屿小道带着树影斜向而来,潮水般的绿意流下围墙,一株深蓝紫的古柏婀娜多姿地立在绿潮之上,透过枝丫、八卦楼的橘红屋顶、白窗,醒目地显现在远处。他表现了树的各种画法,把树的根、枝干、树冠、树梢、浓荫相互穿插,表现得绿意葱茏、生机勃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