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型电视纪录片热播,同名丛书乘势推出 《大国崛起》丛书以八本共235万字的容量放大了电视无法承载的内容。电视纪录片中用动画“复原”了攻占巴士底狱的历史现场。
纪录片与丛书都突出了包括国际历史学会会长于尔根·科卡在内的百名专家“独家访谈”。
“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想到这部片子做出来会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却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效应。”担任《大国崛起》大型电视纪录片总顾问的北大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在面对如此高涨的民众“大国热”时,这样说道。的确,这部片子自上个月播出以来,引起了诸多不同行业和学者们的关注。
《大国崛起》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3年,7个摄制组分赴9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度采访,用影像和声音诠释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全片以15世纪后陆续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国为对象,通过这些国家各自不同方式、不同历史时期的崛起历程,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和文明资源。
随着片子的播出,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热度也不断增加,经济界、史学界、国际关系学等不同领域的多名专家均对本片予以了肯定。民主法制出版社还推出了与纪录片配套的《大国崛起》丛书共8本,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在序言中写道:“如果说,纪录片寻找的是巨人一跃而起之前最得力的那一点,那么丛书寻找的是巨人从慢跑到跃起的整个过程,有时甚至包含它的陨落。”。
出版社副编审刘明清告诉记者,因为12集的片子,每集只有50分钟,很多素材都未能体现,丛书对纪录片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书中最精彩的内容,他认为是“独家访谈”。该部分出自摄制组在9国采访的近百位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刘明清表示,人们的大国梦想以及新世纪国家崛起和人们对中国的关注等几方面因素的结合是这套书的可贵之处。
出版社说
刘明清(民主法制出版社副编审):丛书订数已经超过2万套
现在销售量已经超过1万套,销售热度还在升高,已经有经销商拿着现款来进书了,这个很罕见的。而目前订数已经超过2万套,团购书量比市场销售要大,尤其是一些大企业的团购。这套书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比如选用不同颜色的纸,里面都是100克的胶版纸,制作起来比较慢,不然销量会更好。
观众观感
飞飞(媒体从业人员):补了世界简史课
我每晚都在看《大国崛起》,就当是给自己的世界简史补课了,里面的史实勾起了我对上中学时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回忆,想起了这些快被遗忘的历史知识。看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收获了很多东西。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做得有些粗糙,比如德国那一集,把二战那段一句话就带过了,而且对德国二战后的重建,都没怎么用心讲,其实那一段历史更符合“崛起”。
专家观点
乔良(知名部队作家):应该受了《大国的兴衰》的影响
片子拍得很不错,题材挺好,很新颖。我觉得这部片子肯定是受到了美国保罗·肯尼迪写的《大国的兴衰》的影响,而它能受到关注,应该是与人们关注中国未来走向有直接关系。
迄今为止,所有大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比如西班牙从葡萄牙手中夺得海上霸权,大英帝国又从西班牙手中夺过霸权,美国从二战后开始崛起,还有俄国、日本,无一不和战争发生关系。
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经济化进程加快,和平变得越来越重要。
日本虽然在甲午海战胜利后成就了第一次崛起,但是人们发现,以科技为依托的第二次崛起成本更低,所以战争并不是最好的崛起方式,我想正在崛起的中国值得借鉴。
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精英阶层会更关注
这些年这种片子比较少,这也是引起大家关注的一个原因。从对国外历史梳理的角度看片子,我对《大国崛起》持认可态度。不过我觉得,真正对这部片子感兴趣的,会是社会精英阶层,在民间不会有什么影响,毕竟还是精英阶层决定国家走向。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值得转型期中国学习
我参与了片子早期的一些准备工作,3年前周艳和任学安找到我,我们谈了好几次,3年后片子播出来后,说实话我很意外他们竟然拍成了。我看英国那集的时候,觉得很棒,把英国历史用简洁的事实勾勒出来,“国王大还是法大”,围绕着这个话题进行讲述。还有里面谈到了制度的作用,当年我就和他们说过,要着重谈一下这个。纪录片分析了各个国家的兴衰历史,开阔了视野,而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制度变革中的事例,值得转型期的中国学习和借鉴。总之我觉得这个片子做得恰如其分,将现代制度和起源与国家兴盛的关系阐述得很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