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10月29日0时2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飞行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鑫诺二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即将定点于东经92.2度赤道上空。
作为中国人制造的第一颗直播通信卫星,鑫诺二号所承担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颗卫星这么简单。
美国权威媒体估计,鑫诺二号将给中国带来10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市场。
通信卫星专家杨千里教授预测,鑫诺二号可以给中国带来几万人的就业机会。
对于广大使用“锅”(卫星信号接收器)的发烧友而言,鑫诺二号的成功意味着他们将会接收到200多个电视频道,还有新设备的尝试。
对于鑫诺公司来说,它的成功将意味着公司站在了直播卫星的前列,知名度和市场潜力将大为提高。
对于研发卫星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而言,鑫诺2号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卫星制造技术是否已达到国际1990年代先进水平。
这颗卫星还承担着“村村通”的使命,即满足中国偏远山区民众能看上电视的诉求。
然而,就在卫星上天一个月后的11月28日,鑫诺卫星公司正式对外宣布:由于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鑫诺二号”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
消息传来,多少人的心,停在了东经92.2度。
中国航天,从头再来
12月4日,由中国宇航协会主办的中国航天事业50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鑫诺二号本应是其间的一个热议主题。故障的突然出现,使得原本热闹的舞台倏然冷清。
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与会者都不愿多说。只是在发言时,有领导简单提到鑫诺二号,但旋即表示,卫星事业的发展是不会因此停滞的。
有人喟叹,“这个项目准备了10年了,本来是计划‘十七大’前发射,时间上的要求达到了,但没想到是这个结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曾带着学生参观过这个庞然大物。“这次用于发射的东方红-4平台非常壮观,天线非常大,很有气魄,我们当时看到都很兴奋。”
11月7日,也就是鑫诺二号发射升空第10天,原定于当天打开的太阳能主电池板没有打开,部分天线亦未能打开,全功能通信控制指令不能正常执行。
相关人士透露,作为卫星制造商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当即成立攻关团队紧急处理故障,甚至紧急召回了已退休的老专家。
11月14日、15日,就在这一敏感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召开了院党委扩大会和强化质量与可靠性工作专题视频会议,会议强调:“由于型号任务越来越繁重、技术难度越来越大、队伍越来越年轻、质量与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航天事业固有的高风险特点,个别在研或在轨型号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或故障,给院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不利因素。但是,出现问题与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深入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举一反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确保后续任务的圆满完成。”
直到11月22日,该院仍表示“正就故障机理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内部一负责人早先曾告诉某媒体记者,鑫诺二号发生技术故障是暂时性的,现在正就故障机理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两天后,他给那名记者打去电话:你把‘暂时性’三个字去掉吧……”
此次鑫诺二号发射是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承保。该公司在承保卫星发射加一年在轨保险的同时,还独家承保了卫星发射第三方责任险,鑫诺的成本在20亿元以上。但是对于具体的保险额度,该公司称需保密。
焦维新说,我们应该给航天事业以更大宽容度。目前国内的卫星发射数量与国外相比要少得多,只占世界卫星发射总量的1%。航天事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产业,国外发射失败的例子也不少。国内发射数量少,所以每发一颗便会有很多人关注,若发射失败也尤为明显,这就会给科研技术人员造成很大压力。
有网友在帖子里写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化悲伤为动力。中国航天,从头再来!”
1 2 3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