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的喜剧
作者:胡良渭
我,一个偶尔进入工程技术殿堂的技工,被其像解灯迷似的有趣工作所吸引,从而引发梦想,这梦也简单,就是希望能在这个领域里成为一名工程师。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黔北高原的深山里建起了大三线军工企业。 我当时从上海支内进入云雾深山,在一个制造模具的车间里上班。按当时的话说,军工企业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有从上海支内的,有刚出大学校门的,有从北京设计院下来的,还有一只八九点钟的太阳,即当年的留苏生。这么多人,把技术部门的沙发、交椅、长凳、小板凳都坐满了,决定了我进工程技术领域富有戏剧性。
我的入门是这样的:有一天,车间主任接厂长令,说要关心职工生活,给每个部门造台“蒸饭车”。主任在按排设计任务时,因不是军品,遭技术员踢皮球,主任接到回传球,情绪按当地话说叫鬼冒火,忙乱中把球传给了我。于是设计“蒸饭车”即成了我搞工程设计的处女作,从起我获准有进车间技术组做钟点工的资格,每次技术攻的出场名单都有我。日积月累,技艺进展,一日,生产科几位一议,发觉模具车间的我多年搞的项目次次都是成功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工厂不再闭门造军品,决定开发民品进入市场。开发项目是面包车,这在当时国内都是领先的,我从钟点工晋升掌勺的机会也随即来临。造汽车要造模具,这汽车模具大家都是首次接触,厂里成立了由总工程师领队的全是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大型攻关组。开工在一个春节,也许车间主任要让我领点加班费,让我也去看看。国定假三天,攻关组成员与其他人员全登场,车间里像逛庙会一样热闹;三天后的加班费有变,上班的只有几个工人和我,在高大的厂房里显得冷冷清清。此时模具已从加工毛坯进入精细加工,工人们情绪鬼冒火了,叫嚷着谁来指挥老子干活啊,忙乱中他们把指挥权授予我。当年我们山里没有加工中心,汽车模具是要用蚂蚁啃骨头式的土法加工,这正是我的特长,连续几天与工人们忙碌着。过节后正式上班,一切依旧,没有人指责我混入攻关组,雀巢鸠占;厂长还询问模具的进度情况,并把嗣后更大的“汽车后翻门”模具制作直接交给我,这样,我就未经任何手续无形中进入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行例。生产面包车让厂里一下子富得流油,整个工业局为之兴奋起来,从日本进口模具,从英国进口涂复线,建造当时在央视气象节目中天天亮相的汽车城。投资的各厂自造装配流水线。我厂的流水线从零件制造到安装过程是请汽车研究所设计,由我来实施。冷作工、焊工、钳工、漆工轮番到我处报到,这在其它厂是由副厂级挂帅的。厂党委书记曾与我聊起工作的经过,我说这流水线从开工到竣工,唯有我一人是走全过程的,但有一项我没参加,问是何事?我答就是最后盛大的庆功宴。戏谑中道出我这种自学上岗技术人员的无奈:老技术员靠大学文凭熬年头等职称,火到猪头烂,一教育科长坦言从未搞过技术工作,但享有高工职称;新大学生进厂权当住驿站,一心读书考研;而没大学文凭没职称的我在这样的厂里就像个丑媳妇,只能下厨房,不能上厅堂。我是怎么下厨房的呢,厂第一夫人告诉我:“那次工厂承建贵阳一美商工厂流水线,从江苏招来一支承包队,厂长们议论派谁去任承包队技术员,过了不少人均未拍板,后来提到你了,一致叫好。”我是怎不能上厅堂的呢,说是评工程师职称要大学文凭,评技师职称要天天做蓝领,像我这样亦工亦技的“两栖类”,竟成了两头沾不上边的不伦不类。没职称是最要命的,因国企加工资时只认职称,可不管你是怎么样下厨房的。
想不到退休后来上海苏州进私营企业打工,发觉这“两栖类”叫“复合型人才”,时髦货。有旧同事开厂了,就来聘用我,当年合作的技工都向老板推荐我,希望再次合作。这里的世界真新鲜,老板眉毛一扬,关注成本是否下降,嘴巴一张,要求产品出新花样。根本不计你是何等身份,只要你能满足他这二项要求即是他的人才。我现在所在公司虽小,但产品均销往欧美。能在国际市场上争一席之地,那硬是要靠产品质量说话的,制造厂家必需在管理、技术上都要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行。说实在,国企硬件实力大大强于私企,私企开张时的设备还不如军工企业报废的,但私企是处置死地而后生的环境,逼其追求产品质量完美,具有打压竞争对手的资本。因为产品如果没有技术含量,仅凭廉价劳动力去竞争,外商也不会贪便宜沽酸酒喝;而在黔北高原上的国企汽车城,当年因没有只争朝夕的精神而延误商机,被后起的“金杯”“江铃”等抢占市场。用事后诸葛亮的话说,当年局里少了个像我一样在进度受拖延时能挺身而出的“钟点工”,否则“汽车城”至今应是座“黄金城”了,这大概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吧。
我没大学文凭没职称,一直不敢跨入人才市场的大门。想不到第一次跨进人才市场大门竟是我坐招聘席替公司招聘大学生,不觉暗自好笑,其实老板就希望我去物色能培养成“两栖类”的大学生,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工程师。想当初公司替我印名片要给我加工程师的头衔,我还踌躇不敢使用,但私企环境是你干什么工作就怎么称呼,实在得很,所有员工都称呼我为工程师,日久就习惯了。在欧美客户来厂考察时,老板就把他们带到我的电脑桌前,用流利英语向他们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工程师”。这是属于郑重地对外宣布我的职称吧,一个工程师头衔,用二种语言宣布,我感觉兴奋得有点像“范进中举”了。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