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又捧红“女易中天”
“学术明星” 为什么这样红
史丽君
前不久,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美女主讲于丹一口气签售了8个小时,签售数高达8000册,比易中天在上海书展上创造的签售4000册的纪录多了一倍。随着于丹的走红,《百家讲坛》再次造星成功,他们是怎么炒红这些“学术明星”的?
第一步———选秀
很多人都好奇,《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选出来的?记者了解到,《百家讲坛》选择主讲人的方式几乎就是“学术选秀”。 首先找一个选题,然后让10多个编导分赴全国各地著名学府挑选合适的人选,并用摄像机录下教授们的讲课过程,最后遴选出那些既有特点、又有深厚知识基础的教授们,把他们请到北京进行试讲。这样做,除了能保证主讲人有精湛的知识基础外,更能为将来这些人的走红提供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相当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实,《百家讲坛》开播之初,收视率几乎为零。从阎崇年开始,窘境有所好转,后来推出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收视率从此居高不下。很偶然的机会,编导们发现了个中奥妙:但凡收视率高的主讲人,都曾有过在中学任教的经历,于是《百家讲坛》节目组出动十余人奔赴全国各地物色对象。
在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任教的纪连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百家讲坛》制片人找到他,经过几次接触,才决定让他试镜、试讲。“我讲的是林则徐,约定45分钟,结果我讲了80分钟。栏目组觉得效果还行,说不用剪辑就可以播出。之后,我就被《百家讲坛》正式录用了。”
易中天则更加直白地说:“第一要长得丑,第二要长得老,又老又丑,这就是《百家讲坛》的形象标准。《百家讲坛》以前选主讲人,标准是专家,是在某一问题上特别有成就的人,可那个问题是谁都听不懂的,太专业了,那肯定没有收视率了。后来就换位思考,站在观众的角度挑主讲人,谁受欢迎就挑谁。《百家讲坛》的总策划解如光看到我在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里的一个节目,眼睛一亮,他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人。其他人都是引经据典,讲的都是学问,就我一个人在讲吃面。武汉有个小吃叫热干面,我就讲这个热干面体现了武汉人的精神。他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我们要的,就是能对着电视观众说人话的人。’”
第二步———争论
对这些学者进行包装的第二步当然就是靠《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了,以目前节目的火爆程度,依靠央视这样一个大品牌,登上《百家讲坛》的人物很快就能引起观众以及媒体的关注。他们与众不同的讲述方式,生动的内容,与传统学术、学说有所区别,也就很容易引发专家的不满和争论。一旦这种争论被媒体所关注并报道,就会迅速蔓延,甚至形成一种现象。刘心武当年遭到红学专家的集体讨伐、易中天受到大规模的批评都是典型的案例,恰恰是这种争议甚至“讨伐”,让他们迅速走红,奠定了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曾在博客中发表一篇约2000字的《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的文章。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味,而是咀嚼,而且是“混嚼”。对此,易中天以退为进:“除非有硬伤,我会让人立即通知我,并且马上改正。至于理论探讨,我的态度是三个字———不争论。”但这种“不争论”反而更加激起了媒体和大众“争论”的声音。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