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为了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实现后干什么?这是一段时间以来江阴人一直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认为,增长不等于发展,建设不等于进步,富裕不等于幸福,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应该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惠及人民”。
围绕这一理念,江阴市充分利用华西这一身边的“样板”,放大华西的精神成果和物质财富,把“双学”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积极打造百姓认同的幸福江阴。
用政策撑起“绿色保护伞”
一流的环境,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江阴发挥政策的指挥棒作用,以政策为导向,坚持以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同步提升,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
投资5000万元以下的印染等15类项目一律禁批;制定产业发展导向意见,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三大类产业、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作为招商选资和企业技改项目的审批依据;新扩改建项目,不符合全市产业指导目标、不符合全市准入门槛条件、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不进入工业集中区的项目坚决不批……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保持良好的生态撑起了绿色保护伞。
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人居环境优美舒适,是华西给人的直观感受。在这一方面,江阴不遗余力,加大对农村交通、通信、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加大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使村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新农村、新生活呈现眼前。
在申港镇江南社区,集中居住着来自8个村1900户农村拆迁户。虽然是农民身份,这里居住的6500个业主过的却是城市生活。漫步社区,菜场、大型超市、健身场、篮球场、污水处理站、公厕等一应俱全,多功能服务大楼里,卫生室、居民餐厅、书画室、棋牌室、阅览室等应有尽有。一位前来参观的外省人不由感叹,这哪里像是农村,简直比城市社区还要功能齐全。
改善村居环境,利港镇江市村也是“大手笔”。该村先后投入66万元,铺设水泥道路,翻建小学校舍;投资72万元,拆除破旧、凌乱房屋;为全村240户民宅进行外墙粉刷或钢砖贴面;投资20多万元,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在家前屋后新建花坛。“在我们村,老有活动中心,中有体育场,少有健身房,外面的人都羡慕呢!”70岁的老人翟仲清一脸自豪。
七种模式“以工哺农”
汲取华西统筹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好经验,江阴探索形成了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扶农、以工促农和以工补农等七种模式。七种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农村环境靓起来。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该市共引进“三资”5.1亿元投资农业,目前全市已有10多家上市公司投资农业,已建或在建的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项目60多家。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合作经营模式,2005年全市共带动农户1.353万户,农户获得收入9902万元,户均7000元。全市305个村中有98个村书记由“能人”兼任,实现村企发展共谋、成果共享。据统计,农民收入中,资产性、转移性等方面收入占到16%左右。
夏港镇长江村的村民已经体会到了幸福。他们户户有别墅、家家有福利、人人有股份。该村投入3亿多元先后建造别墅、高级住宅房818幢,让19个自然村村民集中居住。村民享有养老金、入学补助、免费医保等福利,每年还能领到丰盛的年货。拥有“红卡”的人家,按每人2万元、工龄每年1500元设置股权,拥有“绿卡”土地股的村民,今年起每人分到了1500元的红利。本报记者 郁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