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礼
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就是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建设生态城市是当代世界大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与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把生态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让资源利用更节约、生态保护更友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它为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引了一条新的光明之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是梦想,它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近期,有关多宝鱼、“红心蛋”、福寿螺事件等等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为国人关心的焦点。事实上,在水产等养殖中滥用抗生素甚至使用违禁药品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并曾使一些地方的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蒙受了损失。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界也对中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有的是合理的,但也有过分批评中国的内容。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生态保护的战略构想和缺乏生态经济学的理念。这种批评就属于主观臆断,其根结在于对中国所走过的生态发展之路缺乏了解。
今天,我想首先指出,我们国家领导人从1970年代起就已开始非常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了。1973年3月31日,万里同志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就讲到“做好首都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他说:“最近,周总理拿英国伦敦的例子来批评我们,说伦敦过去污染很厉害,是个雾都,泰晤士河鱼都没有了,可是现在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变清洁了。而北京呢?还在继续污染,也要变成雾都了。总理说,不解决这个问题,子孙后代要骂我们是蠢。最近,在全国计划会议上,总理又提出要把首都建成一座清洁的城市”。万里接着说:“我看这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既明确又宏伟的目标。保护好首都环境是一件关系到广大人民健康、关系北京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到维护国家声誉的大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当然是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着力做好八方面的工作部分中第三方面,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这是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第八个方面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环保目标。“十一五”期间上海要确保完成的环保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框架体系。今年8月出台的上海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意见中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指标中包括:到2010年,本市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间降低2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到90%以上。《意见》还提出了必须着力解决好的六个环境重点问题。据悉,上海市将进一步完善地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规范环境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及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价格财税政策等。
至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我国学者展开研究也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经历。众所周知,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1960年代末才在世界上正式创建的。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化人类对生态经济规律的认识,是社会经济活动符合这种规律的要求,从而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我国,生态经济学这门学科建立的标志,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于1984年2月20日在北京召开。而作为地方上最大的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也在1986年10月29日诞生,今年是成立20周年了。我们也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当代世界大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与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把生态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认为,要在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时形成生态型城市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生态型国际大都市,也许还应考虑以下一系列要求:继续大规模推进绿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再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减少万元GDP能耗和用水量;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支持和促进环保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要争取使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从3%增加到4%,等等。
总之,让资源利用更节约、生态保护更友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它为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引了一条新的光明之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是梦想,它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和探索,其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过去20年的成就,一方面要看到在未来15年至20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关键时刻。而参与生态经济研究和实践的政府部门、企业家、学者、专家是任重道远、大有可为的。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名誉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