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阿斯塔纳“共和国政府一 条街”的模型。屠丽美 摄
当今世界有几块“是非之地”,中亚是其中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矛盾交织、冲撞的地区。然而,中亚有一位“平衡大师”,它就是哈萨克斯坦。在这个1500万人口的国家中,有130个民族,40多种宗教信仰,人们却能和谐相处。受地缘政治、能源合作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美国、中国和欧盟都在强化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关系,连印度、伊朗和土耳其等国也开始涉足其中。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哈萨克斯坦游刃有余地穿梭其间。没到过哈萨克斯坦的人,很难了解这个中亚大国。
“草原民族”跳下马背
天山就像一道分水岭,中国一侧是茫茫戈壁、浩瀚沙漠,哈萨克斯坦一侧则是沃野千里。《环球时报》记者在哈萨克斯坦民族联盟(简称“哈民盟”)基金会官员的陪同下去了很多地方,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和成群的牛羊。令人诧异的是,肥沃的土地大多数荒在那里。后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哈萨克斯坦的草原文化大多停留在当地人的口头上和博物馆中。时过境迁,“草原民族”已跳下了马背。现在,该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全国没有文盲,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而且欧化得很厉害。在街上,男士们一个个西装革履,女士们都是大衣加裙装,举止得体。如果说,民族特性的改变是受苏联影响的话,那么,哈萨克斯坦的丰富资源则是“与生俱来”的,其石油探明储量列世界第13位,铀储量世界第二,铁矿石储量占世界的8%。这些资源造就了哈萨克斯坦中亚首富的地位。
苏联解体时,曾流行一种说法,认为中亚国家离开苏联将难以生存。但经过15年的磨炼,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却展现出了一派勃勃生机。5年来,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保持在10%左右,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去年已达到3700美元。由于“石油美元”滚滚而来,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今年11月提出,2007年人均GDP要达到6000美元。目前,哈萨克斯坦人的生活水平是中亚地区最高的,一般公务员每月能挣800美元,工薪阶层平均也能挣400美元,基本上家家都有小汽车。昔日首都阿拉木图如今是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城市,也是中亚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有分析认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亚各国普遍存在的民族认同、宗教冲突、政治动荡等问题被民众置于次要位置。经济发展催化出的民族自豪感对于哈萨克斯坦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贫富分化逐渐扩大
哈萨克斯坦现在物价比较高,一盘手抓羊肉饭,在南部的奇姆肯特市是80坚戈(1美元约合127.8坚戈),在阿拉木图是150坚戈,到了新首都阿斯塔纳就得200坚戈以上,最贵的就是石油城阿克套了。该国各地的房价更是高得出奇,阿拉木图的房价高达每平方米一两千美元。连哈萨克斯坦财政部长娜塔莉娅也于11月21日在议会党派会议上说:“阿拉木图的住房价格与一些欧洲国家首都的住房价格已经相差无几,两者的居民收入却差好几倍。”
最能反映哈萨克斯坦发展速度的地方就是新首都阿斯塔纳。《环球时报》记者发现,那里更像一个大工地,放眼望去,全是脚手架和大吊车。目前,阿斯塔纳的“共和国政府一条街”已完工,其石油大楼一看就知道是哈萨克斯坦“最财大气粗的地方”,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圆形城堡,占地面积相当大。新首都还没建完,但物价和房价比阿拉木图还贵,一个普通的招待所,住一晚单间就要9000—1.4万坚戈,里面的条件很简陋,还十分阴冷;而一个四星级的饭店,住一晚单间就要花2万坚戈以上,还是单人床。
各民族的“超级大熔炉”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130个民族中,哈萨克族占近60%,俄罗斯族位居第二,占26%左右,排在第三的是乌兹别克族。此外还有乌克兰族、库尔德族、希腊族和朝鲜族等等。出现这种复杂状况是因为在沙皇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执政者搞过两次民族大迁移。因此,哈萨克斯坦现在仍使用苏联的民族分类方法。最小的一个民族竟然只有2人,是塔吉克族的一支。还有7人的、8人的和14人的民族。而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民族分类法,是10万人以上,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才算一个民族。尽管如此,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和宗教构成仍极为复杂。
要让这么多民族认同一个这样年轻的国家确实很困难。苏联解体时,很多哈萨克斯坦人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对新政府、新体制很抵触。当时,有200万俄罗斯族人离开了哈萨克斯坦。15年过去了,哈民盟基金会主席、俄罗斯族人维克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罗斯族人如今在哈萨克斯坦生活得很好,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谈到民族融合,就不能不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奉行的多元化民族和宗教政策。正因为如此,纳扎尔巴耶夫的威望很高,当地的很多地方都挂有他的照片,记者遇到的所有的人都说,“我们爱戴总统”。甚至有人说:“无论天气有多冷,只要纳扎尔巴耶夫一出现,我们就不冷了。无论下多大的雪,只要纳扎尔巴耶夫一出现,雪就不下了。”
朝鲜族人扎根很深
在哈萨克斯坦的各民族中,朝鲜族约有15万人,他们在当地的经济实力非常强。《环球时报》记者参观了许多民族文化中心,发现阿拉木图的朝鲜族人文化中心最具气魄,不仅有自己的大楼,底层开有高档餐馆,而且还办有自己的报纸,设立自己的信息分析中心,制作电影、电视片。朝鲜族文化中心位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而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心条件都很简陋,或设在民居中,或几个民族的文化中心挤在一起。朝鲜族人是70年前来到哈萨克斯坦的,他们非常注重拓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在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等地,朝鲜族都在当地办报,办剧院,用双语播放自己的电视和广播节目。朝鲜族人文化中心的主席称,他们与韩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很紧密,但对朝鲜的信息掌握得不多。他说,朝鲜民族的根在北方,不管身在何处,旅居国外的朝鲜人都想看到民族的统一。记者还发现,由于朝鲜族人经营有方,韩国货在哈境内深入人心,成了“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颇高。
距离中国是远还是近
哈萨克斯坦对外来商品的依存度很高。如牙膏、牙刷来自俄罗斯或德国,肥皂来自法德,蔬菜产自乌兹别克斯坦,甚至连豆腐都进口。土耳其人在当地经营得不错,阿拉木图最大的超市就是土耳其人开的。但中国商品却寥寥无几。记者问为什么不进口价廉物美的中国货时,一位官员私下说:“中国货质量太差,我们不需要中国货。”
当地记者说,这是由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时期曾经被当成反华前哨,几十年的敌对宣传使当地人对中国心存疑虑。第二,苏联解体后,中国“倒爷”纷纷拥到中亚,中国货也随之大量进入。由于当地人经济拮据,买的基本上都是廉价商品,其中不乏质量较差的假冒伪劣产品,因此,中国货给当地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第三,与“中国威胁论”有关的宣传在当地有一定市场,所以一些哈萨克斯坦人担心中国会“静悄悄地渗透”。
在复杂环境中求平衡
中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欧洲国家积极实施亚欧大陆“交通走廊”计划,即加强大陆东西部交通运输、通信联系,中亚国家是这条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美国一方面借反恐之机,对该地区进行直接干预,另一方面以“提供经济援助”、“加强经济合作”等手段,强化在该地区的“民主攻势”。这些都是哈萨克斯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欧亚陆上走廊的哈萨克斯坦,最大心愿就是加入欧盟和欧安组织。这里的油气开采和外来投资,大多被西方所垄断。但作为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和现在的独联体成员,哈萨克斯坦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深受俄罗斯的影响。毕竟,中亚各国与俄罗斯“共同生活”了70多年。目前,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主要还是利用俄罗斯的管道网出口。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哈萨克斯坦政府确定的未来国家发展战略基调是:利益、务实和平衡。(记者屠丽美)
《环球时报》 ( 2006-12-06 第07版 )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