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昨日通报了福州某高校的学生家长遭遇“抢救”骗局事件,呼吁学校、家长和学生加强防范。
本报今日综合教育厅通知和我们掌握的信息,为有孩子在外的家长、出门在外的学生介绍常见的骗术以及防范方法。
七名家长被骗三万元
根据省教育厅的通报,福州某高校近日发生诈骗分子骗取学生家长钱财事件。诈骗分子假冒学校人员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说孩子在学校意外住院,现正在医院进行手术,必须马上汇钱,利用家长心急、学生上课不便联系的特点,对学生家长进行诈骗。
省教育厅说,虽然该校老师在第一时间向辖区派出所报案,但是,仅一天时间,仍有7名学生家长被骗,被骗金额达3万多元。
骗子是怎么骗人的?
事实上,这种“抢救”骗局已经不新鲜了,只不过因为校园是“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使得骗术富有“生命力”。
那么,这类骗子是如何行骗的?从我们掌握信息看,骗子一般假冒通信公司给学生打电话,告知他们的手机卡或宿舍电话出了问题,要关机或拔掉电话插头三四小时。在学生关机期间,骗子利用事先获得的学生家里电话,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自称自己是学校老师、医院医生甚至公安人员,告诉家长:你们的孩子出了事(如车祸、急病或违法犯罪),急需现金,要求他们把现金汇到指定账号。心急如焚的家长欲联系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的手机又关机,就有可能被骗。
为了让学生中断与家长的联系,除了假冒通信公司之外,有的骗子甚至还会假冒公安人员,有的学生就曾接到这类电话,来电者说:我是某某市公安局,我们正在对一个重大嫌犯进行卫星定位,你的手机号码和嫌犯的相似,干扰了定位,你需要立刻关机。还有的骗子则不断向学生手机发送骚扰信息或是骚扰电话,使学生不胜其烦,只好选择关机。
还有一类是绑架的骗局。今年四月,我市某高校学生张某的家长接到一通电话,谎称张某被绑架,并模仿张某被绑的哭叫声,要求家长立即汇3.8万元到银行账号上,否则就撕票。还好家长警惕性比较高,立刻打电话给学校老师,校方了解确认,张某当时就在校区,并无绑架之事。
支招
把老师电话留给家长
省教育厅昨日要求各地高校对学生进行一次预防诈骗教育,切实提高学生识别诈骗、反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并要求发现诈骗可疑人员和可疑现象,学生应当及时向老师反映,学校要及时向当地派出所报告。
针对近期在校园风行的各种骗术,综合省教育厅的通知,以及学校保卫干部的建议,我们今天介绍了几种防骗之术。
一、学生要向家人通报此类事件,让家长不要轻易受骗上当。
二、学校将辅导员、班主任的电话和手机号码向学生及家长公开,以便联系。今后家长接到类似电话后,要先向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核实,防止受骗上当。
三、学生不要将自己和同学的手机号码、寝室电话号码随便告诉他人,更不能将家庭情况、电话告诉不熟悉的人。尤其在外出、交友期间,与陌生人交谈要有限度,不能泄露个人和家庭情况。在互联网发布信息时,要特别注意,轻易不要泄露个人身份和通讯方式。
四、不要在无法确认的情况下,盲目听从自称是学校有关部门、政府机构和电话公司工作人员的指示而拔掉寝室电话、关闭手机,也不要在受到电话骚扰时轻易关机。
五、单独活动或离校外出时,一定要打开手机。除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电话 ,学生也可以给家里留一些经常在一起的同学的电话。
六、求职的大学生尽量不要在简历上留下家庭电话。
关注
谁泄露了家庭信息?
在这类骗局中,骗子似乎对学生了如指掌,包括学生名字、所在班级、家庭电话,甚至家长名字。高校表示,他们是不会将这类信息透露出去的,那么,骗子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从目前看,除了学生不小心遗失自己通讯资料之外,一般有以下几个渠道。
漏洞1:毕业生求职。现在的毕业生找工作,总喜欢到处散发简历或是在网络上直接填写简历,有的毕业生为了保险起见,也在求职表上留下自己家庭电话、住址,甚至父母姓名和手机,这些给骗子造成可乘之机。
即使没有在简历上留下家庭电话,骗子也会想办法获取。曾经发现的案例是:求职学生先是接到电话,电话称:恭喜你,我们是某某公司,你被录用了,但是,你的资料上需要补充家庭电话号码。欣喜之余的学生想也没想,就告知来电者家里电话号码。不一会儿,学生就会接到假冒移动或联通公司的电话,谎称卡有问题,需要关机。接下去的骗术就和上述相似。
漏洞2:同学通信录。有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了以后方便联系,在网站上建立了同学录,将班上同学的个人资料放了上去。考虑到同学毕业后可能会换手机号码,还把各自家里的电话也放进了同学录。最重要的是,建同学录的时候学生们往往考虑不周,没有申请密码保护,所以陌生人进出同学录十分方便。
漏洞3:商品推销。在生活中,有些学生遇到商品推销,有时为了获得一些小礼品,或是办商场积分卡、贵宾卡,无意之中把自己个人信息泄露出去。
当然,还有些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在和外人交谈时泄露的。本报记者 佘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