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是句老掉牙的古话,但至今仍未过时,眼下历史著作热卖就是个证明。当然,书畅销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读者对书感兴趣,一种是观众对作者有热情,喜欢“蛋”的也有,喜欢“鸡”的更存在,两者都热衷的也为数不少。 对史书感兴趣,像追星一样地追捧历史读物的作者,这是好现象,也是好事情,总比大家都去泡酒吧、蹦迪好吧。
史书畅销毕竟是好事,尽管只是通俗读物,也总比某些堆满空话的书有价值。在商品社会里还有那么多人肯花钱去买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史书,这多半不是因为读者突然对历史有了兴趣,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作者猛然间成了明星(通常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介绍或炒作)。读者或观众更多的是追星而不是嗜书,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排长队等待作者签名就是一个证明。说明不是作品的学术价值突然提高了,而是作者的观赏价值陡然飙升了。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十大“垃圾食品”:油炸类、腌制类、加工肉类(肉松、香肠等)、饼干类(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方便面、膨化食品等)、罐头类、话梅蜜饯果脯类、冷冻甜品类、烧烤类食品。所谓“垃圾食品”,一方面指除热量外无其他营养成分的食物,另一方面指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并造成多余成分的食品。有些“垃圾食品”中含有香料、色素、调味剂等人工添加剂,使它们比健康食品还更具吸引力。现在畅销的有些历史读物正如“垃圾食品”,或者没什么营养,或者“营养”过剩(读者消受不了),可是由于有了电视、报纸等媒体炒作这样的“香料、色素、调味剂等人工添加剂”,读者或观众还是对这样的书及其作者趋之若鹜,正如有大量的人群偏爱贪食垃圾食品。
别管是“水煮”,还是“品”三国,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垃圾食品”,读者接触的是“水煮”过或别人“品”过的东西,其中甚至还有他人的唾液(水煮鱼的油是反复使用的,这是公开的秘密)。要想尝到原汁原味的食品,最好还是去读《三国志》。当然,这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白乐天的诗妇孺皆能懂会诵,也证明了他的诗是那个层次上的作品,不会有深邃的思想。正如我们总是用坐在火炉上及与靓女谈情说爱来解释相对论,用1+1来解释哥德巴赫猜想,虽然明白易懂,但离真正的奥义不啻十万八千里。也好比我们的电影、电视不分级,全都是“老少皆宜”的“营养品”,生活中的丑恶黑暗及男欢女爱就被过滤了,离真相就有了相当的距离。读原著,追真相,是成年人的作为。如果你一辈子沉溺、满足于垃圾食品或畅销通俗读物,别人也无话可说,谁让你有此嗜好及品味呢?正如历史上老而又老的老大帝国,腐朽得拒绝任何变革,或者像少而又少的长不大者,叼着奶头不松口,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出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