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明珠广场,市民买了一大叠本报特刊放在车前头。8日,本报出版的特刊供不应求,市民纷纷抢购。记者 秦彦 摄11个月大的孙子和奶奶“抢”读特刊。 记者 彭桐 摄
海师大学生在校园争阅本报特刊。记者 彭桐 摄
一市民在海口街头认真看本报特刊。记者 秦彦 摄
海口晚报网12月9日讯:
海口晚报特刊真的很厚重
8日上午8时,在国贸上班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她自从11月27日看了海口晚报关于建市80年的报道后,被海口的历史深深地吸引,虽说是地道的海口人,但是报道里讲述的一些历史是自己以前闻所未闻的。
“海口晚报今天真厚,是厚重的厚!”在海垦路老爸茶馆里吃早餐的莫老先生正戴着眼镜仔细翻看海口晚报特刊,他告诉记者,今天的海口晚报显得那么厚重,特刊记录了海口沧桑的历史,到了他这样年龄的老海口总是经常回忆过去。一叠特刊仿佛也承载了他的过去。(记者李关平)
对海口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署名“廖述毅”的网民表示:了解居住城市的历史,才能更加热爱居住的城市。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文化认同”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大多数市民深入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历史,并为城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所骄傲,一座城市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媒体对海口建市80年的报道,或介绍海口行政设置的历史沿革,或介绍波澜起伏的人物命运,或介绍街头巷尾的趣闻轶事,读来颇有情味,对海口的亲近之感油然而生。(记者李关平)
特刊在报刊亭被抢购一空
报摊始终是反映报纸受读者欢迎程度的窗口,8日上午,记者在海秀路几家报摊都看到,海口晚报特刊挤在众多的报纸中十分抢眼。不到中午,记者在海秀路、华海路等路段看到大多报刊亭晚报特刊已销售一空。
据一些报刊亭的销售人员介绍,有不少老读者都是一大早就赶到报摊买本报特刊,生怕来晚了买不到。(记者郑文强)
区人大代表把特刊带回家
“不错!海口晚报今天以80版隆重推出《见证海口80年》特刊,充分展现了海口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我市各行各业的辉煌成就,让大家缅怀历史,了解发展,树立信心,开拓未来。”8日上午,在秀英和琼山区人代会休息期间,市、区领导和人大代表们忙里偷闲阅读海口晚报,并赞不绝口。
8日上午7时许,本报早早运到了秀英和琼山区人代会会场,送到了两区人代会主席台和每位代表、列席人员的座位上。
琼山区委书记钟万荣、区长林甫肄等领导和琼山区的人大代表们,赶在开会前先睹为快地翻阅着本报特刊。
“今天的海口晚报的确有看头,也有收藏价值!”秀英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记者看到,不少人大代表把海口晚报连同大会文件一起带回家。(记者陈小毛)
市民
一段活着的历史
“一段活的历史!”陈老伯一句话概括了他对特刊的看法。他说自己解放初来到这里,海口从一个落后的小城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自己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老人,可以说自己的是海口发展的见证人。《晚报》的特刊不仅有历史资料,还有亲历者的讲述,是对海口发展历程鲜活的记录,是活的历史。(见习记者 柯黎明)
学者
一次最成功的策划
8日海口晚报推出《见证海口80年》特刊,海南师范学院广大师生争先抢阅。该校新闻学教授张海珍评价说,《见证海口80年》特刊是海口晚报历次策划中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次。从版式上说,广告与专版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读者能够心平气和地阅读和接受。海师新闻学讲师曾庆江老师说,《见证海口80年》特刊从经济教育交通农业工业等角度展现了海口人以及海口发展变迁的过程。(记者韩政实习生黄海)
商家
为商家搭建了平台
8日一早,国美海南分公司总经理屈高原告诉记者,今天一早,许多消费者在特刊上看到国美的广告后,纷纷打电话来咨询和参与该公司组织的促销活动,效果非常好。
日源太阳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立告诉记者,8日,他们已经接到30多起咨询电话,大多数都是看到报纸后来联系的。(记者韩政实习生黄海)
机关
“谁动了我的报纸”
“谁动了我的报纸,怎么也不说一声啊?”海口各机关科室里8日频频传来这样的声音,由于8日的特刊页数太多,往往一个人看不完,另一个人就开始催促了,一不留心,报纸就不知道被谁拿走了。(记者王亚琴)
家庭
晚报因你而精彩
家住海垦路金山小区的杨先生一家老小5口人正在翻阅着晚报厚厚一叠的特刊,边看边交流,时不时还露出笑容。杨先生表示,晚报特刊把海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十分精彩。(记者郑文强)(来源:海口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