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百余位中年读者打来电话,或诉说“空巢”之苦,或积极“支招”。部分社会学、心理学专家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新空巢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他们还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破解“新空巢”情绪障碍的办法。
家长诉苦
昨日,不少中年读者打进晨报热线,表示自己正处于空巢情绪障碍期。从中可看出,空巢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重心突然失衡无所适从手机尾号为5795的徐女士:孩子7月出国后,我不习惯闲下来的日子,经常做一大桌子菜,还多放一副碗筷,感觉儿子就在身边。而且我至今仍坚持每天整理他的房间,一天不整理就感觉心慌。手机尾号为6686的陈女士:7年前,我开始做全职太太,一心照料女儿,把家里的经济、生活等方面都安排得很妥当。可自从孩子上大学离开家后,家里的一切都乱了,水电费、电话费经常忘交,搞得几次被停电停水、电话停机,每当想整理家务时,怎么也提不起劲,总觉得所做的没有意义,没人能享受到,现在家里乱成一团,我也经常跟老公吵架。
过分担心孩子精神快要崩溃
有些家长过分担心孩子在外的生活起居和人身安全,经常无端惊慌失措。手机尾号为0842的冯先生:3年前,儿子到泰国工作,第一年夫妻俩活在担忧恐慌中,整天担心儿子的衣食住行,经常打电话“骚扰”儿子。后来到泰国实地考察后,发现儿子生活有条不紊,才意识到儿子已成人,应该充分信任儿子,紧张的心态慢慢缓解。手机尾号为3256的叶女士:女儿到美国后,每次打电话回来,我总忍不住长时间唠叨,后来女儿电话少了,老公就怪我。为此事,我跟老公吵了无数次架,现在我患上了抑郁症,睡眠要靠药物,精神都要崩溃了。
读者支招
昨日,还有部分经历过“新空巢”情绪障碍期的读者来电表示,他们已成功“转型”,还有少数家长已为即将到来的“空巢”期进行了规划准备。
人到中年,从头学起
手机尾号为5628的韩女士:我女儿去年考上了上海大学,以前为照顾女儿生活,我对身上的病痛一直未在意,女儿走后,全身毛病都来了,经常住院,害女儿总是上海武汉两地奔波。后来我想开了,女儿刚读书,以后还要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我只有把自己身体养好,才能以后享受天伦之乐。于是,我为了让自己生活更充实,开始学驾照、学英语口语,今年国庆节女儿回来,我们一家三口还驾车去咸宁温泉玩了两天,心情开朗,身体也好了。
种花养宠物,转移注意力
手机尾号为7611的叶女士:女儿刚去外地工作时,我们夫妻俩极不适应,看着女儿空荡的房间,想着女儿活泼的笑容,总是忍不住以泪洗面。后来别人送给我们一只小狗,多了这个“开心果”后,我们的心情也慢慢平复了。座机尾号为6117的周女士:我独自抚养儿子18年,4年前开始过“空巢生活”,怕电话打扰儿子工作,我就用最原始的信件方式与他沟通,我觉得书信的方式更能拉近距离,更有亲切感。座机尾号为3727的蔡老师:女儿今年9月到澳大利亚读研,我们夫妻俩想女儿时,就加大工作强度麻痹自己,出现悲伤情绪时,立即对着镜子大笑,不让悲伤情绪蔓延。座机尾号为0258的罗女士:5年前,我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随后女儿考到西安,老公工作繁忙,家里经常就我一人,但我学会充实自己,每天到公园唱歌、跳舞,原本只有3个月生命的我,健康地活到现在。
专家解难
如何预防和破解“新空巢”现象给部分中年人带来的心理危机?社会学、心理学专家给出了建议。
别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梅志罡教授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精心培养子女的惟一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这样的父母,实际上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旦孩子稍微脱离自己的掌控,就感觉极度不适。梅志罡提醒中年父母们,要认识到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孩子成人了,就应该走向社会,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现代人应该面对这一现实。
心理调整,从夫妻感情入手
武大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王高华教授分析,独生子女父母特别担心孩子在外过得怎么样,朝思暮想会让他们产生忧虑情绪,严重时会形成心理疾病。“新空巢”家庭中,母亲不适应感明显高于父亲。此时,女方多面临退休,身体正步入更年期阶段,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变革;男方则多为事业黄金期,工作紧张、充实。“一闲一忙”形成对比,加上作为“纽带”的孩子不在身边,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婚姻危机。因此,夫妻间应注意情感的培养与沟通,夫妻感情好了,孩子离家后的失落感也就不会那么强。王高华建议,中年人应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交朋友,扩大生活圈,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以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因家庭“空巢”而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年人,应及时做心理咨询。一般来说,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是可以调整过来的。
亲情教育,从娃娃抓起
武汉大学社会学罗萍教授说,“空巢期”的提前到来,也与新一代子女亲情教育缺失有关。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常要求孩子孝敬、尊重老人。《论语》中就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的父母往往只是一味付出,一切围着孩子转,没有教会孩子要懂得感恩;学校在亲情教育方面也几乎是空白,这就容易造成新一代人家庭观念淡化,不愿和父母沟通与联系,有些家长为此而感到失落、苦恼。罗教授建议,家长和学校应对孩子从小进行亲情教育,孩子长大后,才能很好地体谅父母的苦心,主动去照顾父母的情感需求。他同时提醒年轻人,应经常给“空巢”父母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带些小礼物给父母一点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