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9日电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中国银行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虽然总体上和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机构、地区和城乡发展的三大不平衡。
文章指出,近几年,虽然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体推进,但由于大银行在中国经济金融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将改革的重点实际主要放在大银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下一步主要是深化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问题。
与大银行的改革相比,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主要有:历史包袱化解措施有差异。对大银行的历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综合措施进行化解,先后两次对不良资产进行集中处理,1999年一次性集中剥离1.4万亿元,近两年帮助处置不良资产7000多亿元,使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下降到4%左右。而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协助处置,由于各地对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采取的措施各异,至今相当一部分机构的包袱并没有得到化解。
文章同时指出,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资本金补充方式有差异、信用状况有差异、政策环境有差异等。文章说,大银行改革发展始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对其改革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与之相比,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比较缺乏,在办理存款、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比如有的规定预算外资金必须存在大银行,住房公积金及其配套贷款只能在大银行办理,财政、军队、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银行机构等,不仅限制了存款业务,也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文章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的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存款资源分布有差异。同时,在贷款投放水平、机构数量等方面也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