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尽管天气寒冷,但是白下区富丽山庄却一片欢腾、热闹景象,晨报2006“十大社区歌王”第八站的海选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苜蓿园、石门坎、莫愁湖以及浦口多个社区的数十位选手齐聚赛场,不仅带来了好听的民歌、流行歌曲,还表演了字正腔圆的越剧、京剧。
现场
“娘子军”踢踏舞开场
昨天,首先开场的是来自富丽山庄社区的一群“娘子军”,只见16名舞蹈队员清一色大红色外套,下穿黑色裤子、黑袜子加黑色的踢踏鞋。随着一首《铃儿响叮当》的欢快乐曲声,踢踏舞开始了。
表演场地是校园里一处贴地砖的空地,所以踢踏鞋与地面接触时发出的声音虽没有舞台上那样浑厚,但是清脆响亮。16个队员一会排成4个横队,一会又变成4个纵队,队形变化非常快,眨眼工夫,又由4个纵队变成2个纵队。踢踏舞独有的节拍响声,每一个动作都很熟练,而且她们脚上的功夫也很到位,16个人的脚步声仿佛是一个人双脚踏击响声的放大。
《两只蝴蝶》被改编成《四只蝴蝶》
“亲爱的,你快快飞,飞到明城墙去看社区美,亲爱的,你快快飞,那儿花香会让你沉醉,穿过梅花谷去看小溪水,社区这么美,四季有开不败的鲜花……”这是昨天海选中最亮眼的一个节目,苜蓿园街道月牙湖艺术团的吴有伦、潘晓英等四位居民载歌载舞,说唱结合,配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为了塑造四只蝴蝶翩翩起舞的生动形象,他们还专门穿上了特制的衣服,犹如飞舞一般,赢得台下阵阵喝彩。不过,还是有几位有心的听众听出了端倪:“你们唱的歌怎么这么熟啊?”原来,他们把《两只蝴蝶》的歌词内容改成了月牙湖社区的社歌。而这么原汁原味的歌曲则出自一位名叫刘容谟的老人之手,她也是艺术团掌门人。“其实主要的功劳还是潘晓英他们,为了将节目表演得自然精彩,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刘谦虚地说。谈及改编该歌的创作灵感,刘容谟侃侃而谈,语气中不无自豪:“你看,我们富丽山庄环境美,人们的心灵美,素质也高,歌词将这些都真实反映出来了,这也正好弘扬了我们社区新风尚。”
选手
全家总动员夺得特别奖
“我们可是全家总动员,除了我丈夫,家人都来了,我、女儿、外甥女、女儿好朋友……一共6人。”活动现场,39岁的伍美云女士一一介绍,“得知晨报‘社区歌王’大赛在我们小区举行,我们自然不能落下,也报了名。”
伍女士的女儿张维首先登台,演唱了一曲《潘朵拉》。“我是英语教师,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练,但我特别喜欢唱歌,今天早上才边听边学,所以有的地方还要看歌词,真不好意思……”虽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张维还是有些抱歉。接着,伍女士的外甥女刘姬伶表演了一曲粤语歌《可惜我是水瓶座》。最后伍女士一家以最高分获得特别奖。
5旬大妈会唱几百首歌曲
“我本来想唱《走西口》的,可是里面有些哥哥、妹妹的歌词儿,我都50多岁了,公共场合这样叫,有些难为情,所以就给大家演唱《我为亲人熬鸡汤》吧”。昨天,选手徐红英一上场,就给人一种歌唱老手的感觉,言谈举止,一看就知道是个“久经歌场”的人。
今年52岁的徐红英,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退休职工,“我这人平时有两大爱好,一是炒股,还有一个就是唱歌,而且,我以前是开卡拉OK厅的,就在南农大旁边,每天都有学生到我那唱歌。”因为独特的生活环境,徐红英成了社区里有名的“麦霸”,“我会唱的歌少说也有几百首,光听也听会了,民族的,通俗的,流行的,都会。”
藏族女士高歌《青藏高原》
“呀啦索,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昨日现场,来自西藏的索娜曲珍演唱了这曲《青藏高原》,那高昂的声音,仿佛从西藏高原传来。
其实,索娜曲珍是位地道的西藏人,以前是位女警,退休后在苜蓿园大街明湖山庄开了家西藏风格的茶吧。说起原因,索娜曲珍介绍,一次在公交车上听2位学生模样的人说南京找不到西藏风情的地方,很想家。她很有感触,就办了个茶社,全按西藏风情布置。索娜曲珍也是晨报社区歌王海选以来,第一个参赛的少数民族同胞。
花絮
6旬老人表演南京吆喝
“卖绒花!卖绒花!”昨天,现场还来了一位表演吆喝的老人,她就是来自苜蓿园街道的徐树宝大妈,虽然已经65岁了,但是徐大妈的声音却洪亮得很,只见她一袭蓝布对襟服装,一手挎着盛满各色绒花的竹篮,一手摇着拨浪鼓,边喊边走上舞台,台下观众不禁开怀大笑。“真好,仿佛又回到了童年!”72岁的王大爷感慨,以前走街串巷的小贩都是这样吆喝,每次遇到,他都会跑出来买点小零食,现在很少听到了,还蛮怀念的呢。
“我是听这种声音长大的,永远忘不掉,好朋友聚会,总要来上一段,去年,南京市举办吆喝比赛,我还被评为‘吆喝王’呢!”徐大妈介绍,她从小就喜欢文艺,是第一批小红花艺术团的成员,经常登台演出,当日的绒花是她亲手做的,用残留的云锦制成,在南京快没有了,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南京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