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黑锅”的督查室主任
在葛诚将近1/3的生命里,都在为领导做着一件事:畅通关系。 他忠心耿耿,以为组织会妥善安排,但最后“终于明白了,我被他们遗忘了,这个黑锅我将一直背到死去”。
人生规划被意外打破
粮食局副局长葛诚今年53岁,还有6个年头便正式退休。在最近一次“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上,他说,“认真反思过去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深刻教训,曾为上级部门承担过工作中不应承担的责任。”
曾经,在他将近1/3的生命里,都在为娄底市政府领导做着一件事:畅通关系。从一般科员到督查室主任,“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不出意外,几年后,跟大多数官员一样,他可以领到一笔不菲的退休金,获得体面的声誉,安享晚年。
“为民医生”事件打破了他的人生规划。他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被调离督查室。现在,他坐在粮食局副局长的椅子上,以近乎委屈的口吻作为开场白:“我连胡卫民和杨志毅是谁都不认识,我的职责只是负责接待省调查组。”
处境尴尬构成了他对前半生工作性质的反思。他忠于所服务的组织和体系,毋宁说是忠于领导个人而非工作本身。
挨骂换来调查组的“顺利”
从2005年1月21日至25日,由13人组成的省调查组,走访了娄底市监察局、卫生局、审计局等部门;听取了娄底市中心医院的集体汇报,分别找了32个持不同观点的人单独谈话,最长一位谈了7个小时,开了4个座谈会,谈话笔录22份,查阅了200多份资料。
但调查组仍然茫然,找不到方向。进入第三天,省调查组负责人对葛诚发脾气:“中心医院的问题这么复杂,我们要在这里过完春节再走?”该负责人情绪不好,导致当天中午的午饭没有吃下去。
葛诚立即向副市长肖新桃汇报。第二天早上7点,市委书记蔡力峰赶到娄底宾馆,与调查组交谈了两个多小时。而后,“调查组的同志们心情舒畅多了”,他们说,“要不是对葛诚发脾气,我们就没有方向感,力峰同志可能不会接见我们。”
次日,成竹在胸的省调查组匆匆离去。这份经过四次反复修改,并由7名市领导审阅批示的调查报告,于2005年2月25日速报国务院,3月1日上报中央办公厅。
就在调查组离开娄底一周后,调查报告还在修改中,娄底市委同意杨志毅转正。对于有所企盼的胡卫民来说,这份报告已毫无用处,尽管至今,市委仍没有公布其内容。市委组织部干部三科科长罗桂夫说,报告是给中央看的,不对外公布。
万元报账成为事件突破口
3月中旬,葛诚被《人民日报》曝光,在负责接待省调查组工作期间,竟然找被调查单位——娄底市中心医院违规报账10443元。媒体闻风而至,又开始云集娄底。
在紧急召开的党小组会上,党委领导要求各成员务必在中午12点钟之前,拿出对葛诚的处理意见上报市委,老干部王琢被推上前发言,他说,“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办了一件错误的事,办也要处分,不办也要受处分,我弃权。”结果,20多名党员参与投票,有10多个跟王意见相同,3个以上坚决反对,只有少数几个领导表示赞同。
但葛诚仍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在很少刊登“政府负面新闻”的《娄底日报》上,他的名字和处分结果做成了标题。
那个月,葛诚瘦了12斤。“接待省调查组时,政府没有批经费,督查室本身也没有经费,卫生局也没作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负责人主动说,他们可以适当承担。”这位查查室主任默许了这种做法。并且,这些情况,他都汇报给了上级。
但他却低估了形势,这时的娄底市中心医院,因为杨志毅的突击转正,局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各方矛盾陷入不可协调的旋涡中。
“他们要找到突破口,正好我撞上了。”葛诚说。
副局长年终考核不称职
最初,葛诚以为,自己忠心耿耿,组织会妥善安排。但没过多久,他被调到最清闲的单位——市粮食局。由于受到处分,葛诚在2005年底的年终考核不称职,因而减少了一年工龄。要命的是,在最近的这次工资改革中,恰好是这一年工龄,让他少了一个级别,意味着此后每个月,他都将比别人少61元钱。
“我爱人下岗了,女儿去年大学毕业,中文专业,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今后,每个月又要少我61块工资。”最重要的是,他前半生攒起的清誉毁于一旦。葛诚在调离岗位时曾跟市委组织部长长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完全不知道所有情况,他们只认定我受过处分,有污点。”葛诚沮丧地说。
他的办公室里除了一张桌子和一只柜子,索然无物。他从柜子里拿出三本荣誉证书,分别是2003—2005年省政务督查室颁发的“年度先进个人奖状”,最后一本是在他领到处分1个月后颁发的。他捏在手上,无可奈何地看着,“很讽刺,是吧?”
在背后那面墙上,贴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知恩报恩”。这是葛诚调职后,一位书法家朋友送给他的,作为自勉,曾伴随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现在,他坐在下面,久久端详着这四个字,“我终于明白了,我被他们遗忘了,这个黑锅我将一直背到死去。”
“黑名单”上的纪委书记
他在电视上说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纪委书记该说的话”,但在领导眼中他“在《新闻调查》上口无遮拦,闹得全国皆知,难平民愤”,必须离开医院
院长经济问题早有端倪
当刘雍凡对着中央电视台的镜头说话时,他就被划入胡卫民的总后台,列入三个要搞垮医院的黑名单之一。
“我以我的党性担保一切属实,我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如今,往事重提时,他坐在茶馆包厢的沙发上,吸着烟,一派悠然地品着铁观音。但他的对手——杨志毅却关在了检察院的审讯室里。实际上杨已经逃走了一个星期。
今年10月,娄底市检察院在办案时查出,长沙一家医疗设备推销公司负责人罗某涉嫌向娄底中心医院领导行贿,他交代给杨志毅送了280多万元。10月30日,调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的杨志毅被检察机关强制带走。同时被带走的还有中心医院两名负责基建和采购的副院长。4天后,唯独杨在8名检察官的眼皮底下逃走。
根据检察机关和纪检机关的规定,看守人的过程中绝对不允许睡觉,更何况是一个有重大受贿的嫌疑犯——娄底市检察院自建院以来承办的受贿200万元以上的案件据了解寥寥无几。
杨所涉及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出现端倪。SARS过后,娄底市上报全省抗非典先进个人名单,唯有他的名字被检察院反贪局以“此人涉及经济问题”的批示划掉。那是杨志毅被延长试用的第一年,但到了年底,对杨的民主测评却被取消了。
“是该反省的时候了,提起医疗改革,领导头脑似乎很狂热,走市场化,追逐经济效益,衡量一个干部的好坏,也以是否提高了医院收入为标准。”这就是倾巢之下,杨志毅为什么依然不倒的根本原因。
纪委书记与院长的斗争
2001年11月,杨志毅到医院报到,2002年春节过后不久,他召开了班子会议,他在会上第一次提出“开单提成,加大力度,鼓励病人住院”。譬如,医生介绍一个病人住院,提成20元,所在科室得5元,个人得15元。以此刺激效益。
轮到刘雍凡发言,他说,“开单提成,从卫生部到省厅,再到中纪委,一直都是禁区,现在不是要加大提成,而是明令禁止,对此,我个人表示反对。”
“那你走吧,走吧。”杨志毅指着刘雍凡的鼻子吼道。在这之后,医院设备采购,基建工程,以及药品采购,纪委书记刘雍凡均被排斥在外。
2003年11月21日,湖南省有关方面转给刘雍凡一封署名寇学霖的举报信,信中称娄底市中心医院收受广东惠州一制药厂医药代表1万-2万元的开发费和每盒药品4元的回扣,并附有原始CD录音。
刘雍凡找到杨志毅,却被杨当面撕毁。自此,娄底中心医院再也没有纪检的监督。
刘雍凡向市委、市纪委领导汇报情况,依然没有改观。当《新闻调查》记者杨春到达娄底,杨志毅避而不见时,刘雍凡终于站到了镜头前。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便传来了杨志毅被突击转正的消息。这让刘雍凡浑身冰冷。他认为,作为纪委书记,实行监督权力,始终没有错的。
就在他绝望之际,葛诚拿着省调查组报销的发票到中心医院报销,这无疑是根救命稻草。很快,强大的舆论阴云再次压在娄底上空,2005年8月19日,杨志毅被调离。
因“口无遮拦”纪委书记被调离
“我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内耗了这么长时间,到了整改的关键。”他和胡卫民,两个被看做“统一战线”的同志走得越来越近,准备大显身手时,2006年春节前,他接到了调令,过完年,刘雍凡离开医院,到娄底卫校上任。
实际上,在娄底市委研究是否处理杨志毅的会议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极力保杨,冯长根说,“杨是娄底市第一个公开招聘的院长,在医院的政绩也相当突出,如今要处分他,将来还有谁愿意来娄底?”
此时,外界压力越来越大。杨志毅突击转正,意味着某种风向的变化。娄底中心医院一位医生说,“实际上,被孤立的,不仅仅是胡卫民一个人。”杨志毅在个人专断路上也越走越远。他对媒体越来越不耐烦甚至不屑一顾。2005年6月19日,曾参与报道“为民医生事件”的原《潇湘晨报》记者欧阳洪亮在娄底医院采访,被医院保安和身份不明人员殴打,致使鼻骨骨折,多处软组织损伤,民愤激怒。湖南省纪委在给省领导的内参上写着:此事不查,将严重影响湖南形象,致使政府和媒体关系恶化。
娄底市委最终决定放弃杨,但有个附议:“刘雍凡也必须离开医院,本属于医院内部问题,刘却在《新闻调查》上口无遮拦,闹得全国皆知,难平民愤。”赵协卿回忆说。至今,娄底市中心医院纪委书记一职仍然空缺。
“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权力必生腐败,”当天晚上,刘雍凡用这句话总结了杨志毅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