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前天下午,顺义减河1号人行景观桥进行承重测试时突然坍塌。事故发生后,调查小组开始联系权威鉴定部门,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昨日,坍塌的大桥与附近其他3座景观桥已被封锁。
昨日,施工方未接受记者采访;一事发时在现场但不愿透露姓名的测试技术人员称,桥梁设计没有问题,怀疑大桥坍塌可能因为铆合处不牢。
现场:四座大桥均禁止通行
昨日中午在现场可以看到,工人已经用帆布将整个桥体四周遮挡,除工作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进出现场。 站在高处还可以看到,10辆卡车仍然停在原地未被拉走。
在悬索桥南侧桥?span
class=yqlink>张裕鹿蚀砣嗽币丫钇鹨蛔偈闭逝瘢莨と嗣浅疲坪蟠淼墓ぷ魅嗽苯谖蠢醇柑炷谧な厍磐罚钡郊际跫ń崾笤偾謇硐殖 ?/p>
包括此次坍塌的悬索桥在内,作为顺义区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的一大亮点工程,减河上同步建造的一共有4座步行大桥。昨日,在悬索桥东侧200米外的另外3座景观大桥,也已禁止行人穿行,两侧桥头都各由两名保安把守。据保安证实,事发前桥上一直有行人通过。
进展:副区长率队展开调查
昨日下午,顺义区水务局席副局长介绍,中午前后联合调查小组已经召开第二次协调会议,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联系权威鉴定部门和相关专家,但是为了鉴定工作不受外界影响,暂时无法公布鉴定单位和专家名单。
据了解,顺义区委、区政府已组成由副区长王振江为组长的联合调查组,15名小组成员包括区安监局、水务局、质监局、应急办等政府部门。
昨日,顺义区委宣传部李科长证实,由于事发周末,到周一才能系统的安排善后工作。
善后:受损卡车司机将获补偿
由于鉴定工作尚未开展,10辆严重受损的卡车一直停在现场,席副局长说,由于司机都是个体户,因此政府部门会考虑补偿司机的损失。
■解释
步行桥为何用车测重?
一名测试时在现场的技术人员昨天介绍,这次给大桥测重的工作,在上周五就已经开始布点,而用卡车装沙做砝码测重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他说,这种测重的方法肯定是科学的,“将装有固定重量沙土的卡车停在桥上的指定位置,每上一辆车都要观察一次数据,效率是很高的。”他解释,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堆放沙袋、石块或者配铁的方法进行测验,“但是这些方法进度很慢,也有自己的弊端。”
■分析
大桥坍塌疑因铆合不严或地基不牢
坍塌大桥一斜拉钢管被拔出桥墩;其他三座桥是否重新检测尚不清楚
本报讯“我怀疑是施工问题,可能施工公司的技术有问题。”昨晚,一位在现场参与测试的技术人员表示。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技术人员称,坍塌桥的设计属于吊索桥,该种桥的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都比较先进的,设计非常好,一般用于跨海跨江。
相应地,这种桥也需要施工单位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和经验。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意外发生后,桥梁设计者清华大学副教授张崇厚说:“桥梁在设计上不存在缺陷。”昨日下午,施工方北京鑫大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相继赶到现场,在观察了将近半个小时后又乘车离开,当被问及事故发生可能包含哪些因素时,工作人员说,“现在还没明确责任,我们也不清楚原因。”随后拒绝了采访。
斜拉钢管为何被拔出桥墩?
这位工作人员说,他们是在上周五开始到现场进行检测的,周五开始进行安放仪器,周六进行静态加重载重。他事发后在现场观察,出现问题的是桥一侧的索塔———斜拉的钢管,这是一根直径大约有篮球粗的空心钢管。桥坍塌后,一根钢管被从桥墩上拔了出来。
他觉得,钢管从桥墩上脱落,可能有两个原因。要么是钢管与桥墩之间的螺母松散,要么是埋在桥墩里与钢管连接的混凝土不结实。“像这种问题,有经验的施工人员肯定会特别注意,应该可以避免突然坍塌。”据守在现场的多名建筑工人讲,通过南侧桥墩被拽裂的痕迹看,很有可能是南侧塔索根部与桥墩铆合不严,或者不排除地基没有打牢的可能,“看那几处塔索底部的铆孔都没有被损坏,测重时铆合处很可能没有吃上力,中间被车一压,桥头自然就被拽出来了。”这几名工人介绍,以前自己也曾参与过桥梁施工,只有在打地基时将铆钉埋得很深才能够承受桥身所受的压力。他们说,侧重时桥身受力不均也可能导致桥梁断裂。
300吨承重55吨就垮?
“就算是施工一般,也不应该差到这个程度,”这位工作人员说,该桥的设计承重是300吨,每辆侧重卡车拉的沙石是5吨,但刚刚开上第11辆卡车,桥就塌了。“这才上了20%了,差距也太大了。”这位技术人员说,虽然桥的载重是300吨,但通过60吨的卡车测试,可以检测出桥变形时的变化。不过,这种检测可以检测出整体的变化,但无法检测出局部的问题。
他说,正常来说,他们的检测是最后一道工序,检测完就可以使用了。
其他3座桥是否重新检测?
这位工作人员说,垮塌的桥是4座景观桥之一,每座桥需要两天时间检测,其他3座桥用了6天顺利通过了检测。
之前检测的那3座桥的承重比垮塌桥要小,所以侧重时,其他3座桥最多的使用了七八辆卡车。
他说,从当时检测的仪器数据来看,其他3座桥是在安全要求之内的,“其他3座桥是否需要重新检测,目前尚不清楚。”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刘英才 贾鹏 (责任编辑: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