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1930年底开建,历经15个月竣工,渠首位于泾阳县张家山泾河上游,坝体为混凝土溢流坝,原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1966年,渠首大坝被冲毁,后在原基础上修建了新坝。现在,灌溉面积达145.3万亩。
与杨虎城的关系:为发展陕西、消除年馑灾害,杨虎城提出兴修水利,推举当时的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泾惠渠。为筹措资金,杨虎城积极运作拨专款支持,甚至不惜缩减军费。
藏于泾惠渠首大坝下的河水沿着3米多宽的水渠滚滚而出流向远方。 这条引水渠就是当年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在杨虎城将军积极运作下修建的。近日,在寻访这段杨虎城将军的历史功绩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揭开一角。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
泾阳县张家山深沟里隐藏着泾惠渠首大坝。几块立于渠首管理站旁的石碑高低不一,上面文字已斑驳不清。
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前往秦国游说,希望秦王能引泾河水至关中,如此方能发达富庶。“韩国是想借兴修水利之策,拖垮秦国,不料秦王朝却因此而壮大。”泾惠渠首管理站站长王建功说。引泾工程建成后,工程命名为“郑国渠”。
现在遗留下来的郑国渠已被“文物保护”的石碑所镇守,但据王建功说,历史上,泾惠渠与郑国渠曾共用一段水道。此后,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引泾灌溉,所不同的是,随着河道的慢慢抬升,取水口逐渐向泾河上游转移。
站在泾惠渠首大坝之上,顺着王建功的指引,河道旁的一条石凿小渠依稀可见,那就是明代广惠渠的遗址。
缩减军费开支 援助水利修建
现在4米多宽的泾惠渠和明代广惠渠无法相比,但修建难度却不亚于古代在巨石上开凿渠道。1928年,陕西等七省遭遇百年大旱,仅陕西灾民就达五百多万之众。一时间关中平原饿殍遍野。1930年,杨虎城将兴修水利提上议事日程。为此,他力邀全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回陕担任建设厅长,后任水利局长,在杨虎城大力支持下,主持兴建泾惠渠工程。
据《泾惠渠志》记载,李仪祉选择了最经济的方案,但仍需150万元资金。为了早日开工,杨虎城拨出专款,并与华洋义赈救灾会等合作筹集资金。困难之余,杨虎城甚至不惜缩减军费开支。1930年12月7日,泾惠渠工程动工。杨虎城说,必要时可以投入一个师的兵力协助建设。管理站66岁的老职工张启伟说,当年修建的渠首大坝以巨石为基础,大坝总体高度达到15米左右。
“现在水位有些高,不然可以看见当年泾惠渠的出水口。”2006年12月1日,王建功查看水位后,显得遗憾。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泾惠渠大坝在李仪祉所修大坝的基础上又加高了20多米。“当时,取水口的大闸门还需要用铰链才能升起来。”
筛珠洞,是泾惠渠岸边的一片平地。1932年6月20日,规模盛大的泾惠渠放水典礼在此举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吴稚晖、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以及灌区各县群众参加。从此,64万亩关中良田得到灌溉,持续三年的年馑结束。现在,经过多次整修的泾惠渠灌溉面积超过140万亩。
绘制“关中八惠灌区”蓝图
泾惠渠建成后,影响巨大。周边百姓纷纷要求发展水利。1932年冬,杨虎城再次决定建设引洛工程。他与勘查人员一同徒步测量地形。洛惠渠是陕西现代第二个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此后,在杨虎城主政陕西期间,他与李仪祉等人共同规划了“关中八惠灌区”蓝图———泾惠、洛惠、渭惠、梅惠、沣惠、黑惠、泔惠、涝惠。1934年,杨虎城被免去省主席之职后,对水利建设仍然重视。时任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看到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渴望,所以也不掣肘干预。尽管,杨虎城随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考察,但后来的技术人员按此规划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实现了“八惠”蓝图。本报记者 王瑞强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