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文化报·新文化网】
发帖是为师生共反省吉大老师讲“自责帖”原委
语 录
许多帖子在批评大学生,我很遗憾。
老师还要提高水平和魅力,让学生听入神,也就没人说话了。
谁没有缺点?更何况是年轻人?我上学时也逃过课。
一味地批评有用吗?有这个精力,不如想想怎样帮他们。
“‘80后’是垮掉的一代”说法不负责任,评价“80后”,20年以后也不迟。
新闻提示
最近,吉林一所重点高校BBS上的一则名为《一个老师的自责、道歉与思考》的帖子在网上引起不小反响,点击率达4400多人次,跟帖留言超过100多篇。 《中国青年报》报道此事后,国内百余家媒体转载,“自责帖”引发一场罕见的反省和批判大潮,老师、学生都在其中。经过记者查证,“吉林一所重点高校”是吉林大学。 3小时的交谈,24页的采访记录。昨日午后,吉林大学的厚德老师讲述了“自责帖”出炉原委,以及其他一些思考。
过程
发帖前一晚彻夜难眠
他的笑容很具亲和力,难以想象是他把学生撵出了教室,原来他也没想到。
记者:您的名字很好记,一位老师有这样的名字挺有寓意。
厚德:这是我的网名,这是我做老师的一个理想化的目标。
记者:说说那件事吧,在提醒两次没奏效后,您十几年来第一次把学生请出课堂,记得当时的心情吗?
厚德:我讲课比较好(笑),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事。那天是11月15日,讲的是“女性的历史与文化”,有300多名学生听课。当时,我只想让他们别再说话,我说“如果有事没处理完,就出去说吧”。没想到他们真出去了,我既震惊又尴尬。接下来讲课时,我想是否有些过分,让学生脸上挂不住,下课时我请其他同学捎话给那三位同学道歉,好多同学围上来安慰我说不用。
记者:后来您还是选择在网上发帖道歉。
厚德:发帖是11月16日。头天晚上,我彻夜难眠,不停地想这种方式对不对,该在帖中说什么。第二天早上8点多到单位,公务之余写这篇帖子,中午11点写完,下午贴到论坛上。我很少上学校的论坛发帖,贴完后又忙,没怎么在意。
效果
三名同学来道歉了
记者没有在该校园BBS上找到原帖,这并不妨碍观察这篇帖子的热度,昨日18时在“百度”搜索该帖,找到相关网页约1490篇。
记者:您何时关注起自己的帖子?
厚德:有同学认识我网名,打电话告诉我说帖子点击率很高,跟帖的人很多,这时我才开始注意。
记者:引起如此反响,您当初没想到吧?
厚德:完全没想到,早知这样,我可能不会发帖。看到留言者的反应,我害怕会对三位走出课堂的同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至于帖子中的一些思考,我讲座时还有机会讲。
记者:这三位同学有什么表示吗?
厚德:来道歉了。帖子发出大概两个星期,在我的一节讲座后,他们来说“老师,对不起”,小男生挺腼腆的,他们说当时在课堂上聊的是我讲课内容。
感受
别怪大学生,谁没犯过错?
厚德老师一再强调:“我不是在指责大学生。”但一些跟帖把当代大学生的缺点数落个尽,这让他感到遗憾。
记者:我觉得帖子叫“自责帖”不恰当,因为除了自责与道歉,还有更重要的思考,比如“6个良言”。
厚德:是这样,那6句话是我更想说的。这次的事,谁对谁错不重要,是否道歉也不重要。关键是现在老师可以原谅你,你还能来听课,但以后到社会中,你的单位、老板、客户会有耐心听你辩解的话吗?
记者:多数留言都在批评当代大学生。
厚德:这让我感到遗憾。我发帖本意是通过我的自责和道歉,唤起学生和老师们的共同反省,并不是想指责大学生。
记者:可在跟帖中,大学生的缺点好像不少,上课打电话、迟到、逃课、考试作弊等,数不胜数。
厚德:谁没有缺点?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年轻人。我上学时也逃过课,上课说话,挨过老师批评。大家都想想,现在大学生的一些毛病,是不是我们年轻时也犯过的?更何况时代在进步,不要总拿过去学生的优点要求现在的学生,这不公平。
记者:还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
厚德:这样的评价极不负责任。如果说垮掉,上世纪60年代那批年轻人更有理由垮掉,但现在中国的中坚力量不正是这代人吗?等到20年后,我们再来对“80后”下结论也不迟。
记者:您好像一直替大学生说话。
厚德:一味地批评有用吗?有这个精力,不如好好想想怎样帮助这些学生,我们应用爱、宽容、负责任的心来对待他们,而不是整天苛刻地挑毛病。老师更不能否定学生,否则等于毁了他。对国家也是,如果我们让一代人产生反叛社会的心理,那社会将付出很大的代价,这种例子并非没有。
分析
负面评价多因为负面信息多
说了好话后,厚德老师仍直言当代大学生的一些普遍性弱点,有些缺点养成习惯对就业乃至做人无益。
记者:为什么当前有这么多负面评价?
厚德: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肯定错误,但这种评价为什么单单出现在这代人身上?我分析,一方面是在信息时代,负面内容迅速传播放大,致使人们有了这种错觉;另外,大学生确实有“把柄”。
记者:这些“把柄”中最应改正的是什么?
厚德:现在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负面评价听不进去,导致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改正缺点。过去我上学时做错事,虽然挨老师批评,但是我觉得老师是为我好,他批评了我就改。现在的学生呢,需要一个过程。
释疑
“细节论”不是让大家当马屁精
“现在学生上课打手机发短信挺普遍,不同的是好学生会把电话调到振动。”厚德老师的话幽默,而且宽容。
记者:在您的帖子中,提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了人的品性和素质。
厚德:多注重细节有益无害。单位在招聘时会以细节取人。对于社会提出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应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记者:我很好奇,如果同学们把“细节”做得无比到位,这样就好吗?
厚德:我不是让同学们去当“马屁精”,如果这么年轻就变得圆滑世故,那是很可怕的。对一个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这是个人素质的决定性条件,同时做到尊重别人,养成良好习惯,这意味着你有条件步入社会了。
记者:有同学提出“好老师太少”。
厚德: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老师这项职业是良心活。我身边有些是国内名师,有些默默无闻,他们对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当然,既然同学们有这种说法,就说明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我和同行们还需共勉。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下次又有学生在您的课上说话,你是不是还会去批评?
厚德:一位家长批评孩子,这个孩子顶嘴了,那父母是否应该不要这个孩子,不再教育他呢?我的答案和这对父母是一样的。不过,我会换个更好的方式,这个问题也和同行们探讨过,但不便透露,一说到时可能不灵了。说到底,老师还要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听入神,也就没人说话了。 本报记者 刘昕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