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连建明 许超声
在这个冬天,基金行业盼望了5年的春天,说来就来了。投资者对基金的巨大热情,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
基金发行的纪录一再被打破。先是华夏优势增长基金发行两天赶紧宣告提前结束,募集了141亿元。接着,工银瑞信稳健成长基金两天发行122亿元。最疯狂的是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发行,创下只发行一天的最短时间纪录。这天,全国许多银行门前,购买的人排队抢购,结果这只基金竟卖出了400亿元左右。
要知道,自2001年出现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以来,单只基金的发行量能超过百亿,就算一个天文数字了;而现在,居然上了400亿元的台阶!
一年前基金业还非常低迷,就在今年初,虽然股市已经上涨,但基金还不断遭遇赎回。为什么突然之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让专家帮自己“打工”
这一切缘于投资者认识上的变化。
沪深股市16年的历史中,中小投资者一直占据多数,但总体投资成绩并不乐观,前几年的熊市更使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就是今年大牛市,一些投资者的成绩也不理想,所谓“赚了指数不赚钱”的抱怨经常能听到。
相比之下,今年基金炒股的成绩非常突出。到上周末,上证指数在今年已上涨了80.32%,但一些中小投资者并没有获得平均80%的收益,而基金则基本上跑赢了大盘:据统计,到上周末,开放式基金中的股票型基金今年平均收益率超过90%;混合型偏股型基金,今年平均收益率超过85%,其中,约30只基金今年收益率翻番,28只基金的累计净值超过2元。即使是今年新发行的基金,也有不错的表现,一些基金在短短几个月内,净值增长率已经超过20%。
将自己的炒股成绩与基金的炒股成绩比较后,一些投资者选择了专家理财。
一位名叫莫锡众的投资者说:过去我总觉得,把钱给基金,他们也是买股票,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去买股票。就像你是零售商,你要进货,直接去厂家拿货就是了,干吗要去批发商那里拿啊?现在想想,这种观点真是幼稚。假如生病了,你会怎么做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会上医院找医生,为什么呢,因为医生是专业看病的。看起来炒股票也是这个道理,一个非财务金融专业背景的人,再怎么用功,也比不上基金经理人的专业训练;况且投资资讯从总体经济、产业分析、个别公司分析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都需要靠团队分工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让专家帮自己“打工”,应该是比较放心的。
莫锡众买的两只基金,一只半年涨了16%,另一只一年涨了25%。他说:如果由我自己操作,恐怕是无法做到的。
散户买基金是上策
从国际上成熟股市的经验来看,散户买基金是必由之路。在美国等国家的股市,散户自己买股票直接投资股市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买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股市。
在中国,基金的历史非常短,封闭式基金有8年历史,开放式基金只有5年的历史。基金一直受到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最典型的体现在税收优惠上,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交易中,需要支付千分之一的印花税,但买卖封闭式基金不需要支付印花税;投资者买的股票遇到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所得红利要缴纳10%的个人所得税,比如,每10股分1元红利,投资者实际所得为0.9元;但投资者买的基金,无论开放式还是封闭式,所分红利暂时免税,就是说投资者可以全额拿到基金公司分配的红利。
这种鼓励和支持,并没有立即换来广大散户对基金的真正认可,基金业一度十分艰难。2001年夏天,中国首个开放式基金公开发行时,曾经也出现过排队争购的情景,但随着沪深股市慢慢步入5年熊市,刚刚起步的基金业遇到极大困难,发行陷入低谷,卖出的基金也遭遇大量赎回,去年甚至有人预言,今年将是基金的倒闭年。
然而,绝地逢生,今年基金显示了专家理财的素质,创造了一个个热点板块,创造了一个个大牛股,使得基金的净值大幅上升,终于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基金发行出现“井喷”,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多个基金的发行量过了百亿大关,新基金发行规模超过3500亿元,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年。
一方面是一些股民转为“基民”,另一方面,今年股市的火爆惹得场外资金坐不住了,很多人想到股市里分杯羹,但是,对于不了解股市的人来说,要在近1400只股票里挑选一匹“黑马”谈何容易,买基金成为首选,“基民”的队伍急剧扩大。
基金公司准备好了吗?
盼望已久的基金潮出现了,但基金公司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未必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是规模的困惑。根据历史经验,百亿基金要取得好业绩不容易。因为对单只基金购买单只股票的数量有限额规定,基金规模越大,买的股票品种必然越多,使得投资分散,管理难度增加,影响净值增长率。但如今,投资者的疯狂热情,使得超过百亿的基金比比皆是,如何操作好这种超大规模的基金,对基金公司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当然,沪深股市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超级蓝筹股不断上市,给大规模基金的运作提供了空间。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赵学军说,面对近百万投资者的重托,深感责任重大。嘉实已经决定增加两位股票基金经理和一位债券基金经理,组成由邵健负责的四人基金经理小组来共同管理嘉实策略增长基金。
如何进一步提高基金发行效率,也是一个问题。近期基金发行的热销,暴露出基金销售环节上的某些问题。近期几个基金发行时间短,认购手续繁琐,使得银行陷入人海中,影响了其他人办理其他业务。一些基金网站,抵挡不住如此汹涌的人潮几乎陷于瘫痪。
每一只基金发行,都有不同的代销银行和证券公司,投资者先要来一次“钞票大搬家”。多买几只基金,就会攒下一大堆的存折、银行卡、基金卡和认购书。“基民”希望:开放式基金销售能建个统一的平台,更高效便捷。
焦点关注 基金发行热中的冷思考
基金发行市场热火朝天,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又如何选择投资的基金品种?
记者采访了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军女士。
125%与1.5%的反差 投资基金的时代刚开始
林军非常看好中国基金市场的发展前景。她指出,据2005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49%的家庭持有基金,而目前国内投资基金的家庭比重非常低,连5%都不到。
从规模上看,目前美国共同基金市场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银行存款为8万亿美元,共同基金总规模是银行存款总规模的125%;而中国基金业的规模仅是6000亿元,银行存款规模超过40万亿元,共同基金总规模仅为银行存款总规模1.5%。可见,中国基金业潜力巨大,投资基金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4p”标准 选择基金的“秘诀”
面对当前的基金热,林军建议广大投资者保持清醒,在购买前对所购的基金及管理的基金公司作深入了解。林军介绍说,在选择基金和基金公司的时候,国际上有个通行而有效的“4p”标准:Philosophy(理念)、People(团队)、Process(流程)和Performance(绩效)。
基金公司的管理流程和团队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基金公司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流程严密、团队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整体业绩通常较好,因为这代表该公司的投资管理并非依赖于个人,而是依赖于理念、团队力量和投资流程,这使得这类公司具备复制优秀基金的能力。
林女士所在的汇添富基金公司,长期坚持团队运作,发挥集体智慧,从成立以来取得持续较好的业绩。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半年汇添富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在中国基金行业中位居前三甲。
基金服务 让你的投资更省心
林军还提示投资者一个小窍门——如何让自己的理财变得更轻松?
她建议多考虑那些切切实实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金公司。选择了优秀的理财伙伴,能够让投资者在财富管理、投资沟通等各方面都省心省力。例如,汇添富客服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理念,努力为客户提供专业、及时、耐心、周到的服务。公司提供4008886333免长途费客服电话,建立了先进的CRM、CallCenter等系统,并将信息资讯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紧密集成,为投资者提供了全面快捷的服务支持平台。
焦点提醒 买基金不要一窝蜂
买基金和买股票道理上有相同之处,不宜一窝蜂。投资基金也是有风险的,前几年股市低迷的时候,很多基金的净值跌破了1元面值,因此,投资者需要树立风险意识。
历史经验表明,往往股市低迷、基金发行困难的时候,是购买的大好时机,因为那时候基金低位建仓,容易买到便宜的股票,等到以后股市上涨便可获得高额的收益。而当股市上涨到高位,人气高涨,出现购买基金热潮的时候,情况变了,这时候股票价格相对较高,基金再要获取高额收益的难度增加。所以,热潮中投资者需要冷静。
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
一些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思路和买股票的思路差不多,喜欢高抛低吸做差价。这并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盲目判断高和低容易出偏差。比如今年初,一批基金净值终于上涨到1元面值以上,部分投资者赶紧赎回,没想到,这些基金净值没有跌下来,反而越涨越高,净值到了1.5元、1.8元,甚至2元以上,那些想做差价的“基民”熬过了严寒的冬天,却没有收获本该属于他的巨大利润,十分可惜。
从长期看,基金不会一直获得暴利,基金是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分享经济成长的金融投资品种。中国5年的基金历史数据表明,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大约在10%左右,当然和储蓄、债券等相比,这个收益率相当不错了,但这需要投资者长期持有。
为了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本报《投资理财》版从明天起陆续刊登一组如何购买基金的知识文章。
12月7日,上海街头贴出“工银瑞信稳健成长基金”告示 图I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