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拿什么旅游纪念品给八方来客?昨天,记者从市妇联获悉,由上海市妇联和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迎世博”上海民间手工艺品作品大赛已经结束,一批得奖作品即将和公众见面。
但专家们遗憾地表示,虽然这些民间手工艺品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作为世博会旅游纪念品,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雕琢,才能登上世博舞台。
热情高 参与广
今年9月,上海民间手工艺作品大赛开幕。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挖掘抢救民间手工艺精髓,并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开发设计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色旅游品。
大赛开始后,本市一度掀起了民间手工艺品的设计热潮,在本市各区县,先后有1万多人次递交了作品,经有关部门的筛选,100多件作品进入决赛。
品种多 精品少
经过反复甄选,最后,来自嘉定区的竹刻《玉兰花开、古镇新韵》和黄浦区的《世博万岁》获得金奖。
专家一致认为,这两件作品构思独特、技巧娴熟、富有中国特点,基本符合世博旅游纪念品的要求。
但有限的得奖作品难以满足世博会的需求。据有关部门预计,上海世博会期间,将吸引近7000万中外来宾。在观赏精彩盛会之余,什么样的纪念品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值得思量。
中国味 创意新
在市妇联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得奖作品和部分参选作品。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朱玉成对参赛作品作了点评:
品种“撞车”多,有创意的少比如在参赛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娃娃”系列,有的娃娃做工很漂亮,可定睛一看,却是“洋娃娃”。“没有中国味,怎能成为好的中国旅游纪念品呢?”
设计好,技术含量低据了解,大赛的参与者近半数是退休人员,绢花、针织品是他们的强项,有的构思也挺巧妙,但可惜技术含量不高,很难市场化。这和现在从事手工艺的专业人员相对减少有关系。
朱玉成表示,要成为世博会的旅游纪念品,还需要中国味更浓、创意更新的作品。这次大赛中涌现出不少来自民间的好构思和工艺,建议专业人员和“草根”手工艺者联袂,“雕琢”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
本报记者 宋宁华 实习生 沈璐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