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
“仇和不是一个人在坚持”
说张新实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仇和。 在这位强势书记的任内,两个人配合得相当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的想法没有过分歧。
2002年,仇和借鉴苏州车改方案,试图推行小车货币化补贴制度,这一思路却在时任市长张新实那里搁置了下来。
张新实分析后认为,这一政策暂时还不能在宿迁推广:宿迁干部工资相对低,同样的车补在苏州干部手里只是一小部分,但却比宿迁干部月收入还高,车补到最后改成了变相福利。而且宿迁受到省里扶持,很多干部用车都是省里支持的,车改后这一优惠政策也就没了。至于部分干部驾驶技术不过关,自然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对这两人工作方式的不同,身边的工作人员有切身感受:仇更多地体现出强势意志和精英思路,走路急冲冲的,开会讲话像训话,经常会大喊“谁谁谁给我站起来”。张则相对温和很多,人性化细节多一些,喜欢给各部门开展讲课式的报告,甚至有“张教授”的绰号。
在领导方式上,仇和更多像一个队伍领跑者,他在前面带领大家前进,而张更多时候会位于队伍中间,和大家一起跑。
仇和主政期间,曾提拔过70多个局长助理,他更相信考试制度带来的量化数据,很多时候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干部的提升,对第一学历的重视也是他的特色,非本科不录用。张新实则开展了“助理论坛”,让这些局长助理上台演讲展现水平,同时还限定必须工作满一定的年限才提拔,招商任务能否完成,自然也是重要指标。
两任书记的出身不同,是执政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仇和是盐城农村长大,通过考取大学进而获得了进入政府体系工作的资格,对于很多细节有着农民式的质朴。张则出身城市工人家庭,19岁就在特大型国营企业的南化公司当了工人,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走上来,是从老国营企业进入政府工作的干部。
相同的是,两人都是苦出身,仇和的家乡滨海是江苏出了名的穷地方,而张新实尽管在南京成长,可十岁时父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小时候糊过火柴,切过酱菜。
在城市的发展上两个人有着共同的思路,张新实一直认为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必须要协调好关系。既要尊重一把手权威,也要尊重班子意见。
“仇和同志不是一个人在坚持,你们记者只是注意到他改革上大刀阔斧的一面,被艺术化,脸谱化了。包括《南方周末》上用的图片,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前面,好像是没有执行者,没有班子集体,怎么会呢?如果班子不统一认识,有人反对你,改革是根本搞不起来的。如果面和心不和,下面不执行,肯定累死了。”
在宿城区幸福南路报亭卖报纸的蔡阳师傅,对这两任书记的评价是:“仇和更有魄力,注重城市建设,张新实稳一些,更加重视工业。”不过对于他来说,城市的巨大变化还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变化,从丝绸厂下岗后,他的月收入就一直徘徊在600元左右,即将中考的女儿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更大压力。他迫切希望宿迁的发展能够让他的腰包鼓起来。
同样的希望还存在于沭阳(私立)仁慈医院外科三病房的病人们心里,这家医院进行医疗制度改革后,他们选择的范围更大了,可对医院和大夫的好感却没有提升。而且推行的大病统筹制度,报销的范围和程度还都远远不能让他们满意。
6大开发区内已经有了很多大规模企业的进驻,但是还有一些厂房闲置。526万人口的宿迁,还有将近100万的人在外打工。
尽管市区居民收入还普遍在几百元徘徊,可也并不妨碍市内新楼盘的热卖。古黄河边的“兴鸿名城”均价已经是2500元。而相邻的徐州,房价也不过如此。
这座城市的市委书记还在坚持早晨6点起床跑步,他坚信自己的路没有错,就像是晨练时路边的野草并不能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感谢《东方早报》记者王海平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