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眼中的张学良
□本报记者 万静 记录整理
中共党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天行健——百岁开国上将吕正操》一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这位开国元勋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吕正操出生于辽东农村,与张学良是辽宁海城的小同乡,在张学良身边亲历了“西安事变”,抗战爆发后,创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建国后曾主持铁路建设,百万大裁军时又配合邓小平完成铁道兵改制……本报前主编赖海晏日前访问了这本书的作者方小宁女士,请她谈一谈吕正操眼中的张学良。 吕老所谈的话题,有的还没有定论,在历史学界存在争议。是耶非耶,请读者鉴之。——编者
赖海晏:吕老是怎么认识张学良的?
方小宁:吕正操出生于辽东农村,家里仅能维持温饱,因为是大家庭里的第一个男孩,才使他有了读书的机会,他的老家就在南满铁路旁边,从小就目睹中国人遭受日本人欺负的惨状,心里恨透了日本鬼子。17岁时,吕正操加入张学良的新式军队,随后被张学良推荐到东北讲武堂学习。
赖:“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受了很大冤屈,被人说不抵抗,满含悲愤。(编者注:历史学界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并未下不抵抗命令,而是张学良自己下了撤退命令)吕老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方:吕老的观点很明确:蒋介石是对日不抵抗主义的决策者,张学良曾是某种程度的执行者。1929年东北易帜后,为与南京政府保持一致,张学良执行并发布过对日不抵抗命令,但与蒋介石战略上一意孤行实施“不抵抗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从执行不抵抗命令到放弃不抵抗命令,张学良有一个认识过程。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先后6次公开执行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命令。但9月23日起,张学良就电令张作相、米春霖、唐聚五、诚允、李杜、马占山在锦州(通化)、宾县(依兰、梨树镇)、龙江(海伦、黑河)等地重建或改组了辽、吉、黑3省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与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策动的傀儡政权和伪军对峙,实际已经放弃了执行对日不抵抗命令。
以后,从苦谏、诤谏、哭谏到兵谏,发动“西安事变”,都是张学良要抗日的宗旨使然。而且,蒋介石一天到晚拿张学良的部队打红军,在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对抗中消耗东北军。
吕老曾回忆说:“那时,我也在东北军。张家父子苦心经营的东北军在地方军阀中最强,可是‘九一八事变’前夕大部分被调往关内打蒋冯阎大战。蒋介石一贯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东北剩下的守军王以哲的第七旅也接到了蒋介石下的命令‘无论如何不准抵抗’。这以后,日本人把东三省,加上热河也占了。张学良在热河失守后召见我,听取战事汇报。谈话间他下决心地对我说:‘东北军就是全部牺牲了,也要和鬼子拼到底!也要对得起东北的父老乡亲!’可是,第二天,蒋介石和张学良在保定见面,蒋对张说:现在这个火坑是你跳还是我跳?还比喻船只能上一个人,是你上去,还是我上去。张学良那时候拿蒋介石当上级。蒋介石是司令,他是副司令。张学良说:‘那自然是我下野了。’”
吕老特别强调:“九一八”完全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把东北让了出去。他说:“一定要看到,当时不是日本强得不得了,中国什么都不行,东北在政治、军事、经济,工矿业、运输业、农林业,财政金融、对外贸易、文教体育、科技卫生各方面发展不错。那时,即使蒋介石的部队也没有东北军的装备好。张学良‘不抵抗将军’的帽子应该摘掉。”
赖:“西安事变”至今六七十年了,各方面都希望还其真相。在吕老的一生中,亲历这一事变是他一个很重要的经历。
方:“西安事变”发生前的1936年10月,张学良把时任东北军647团团长的吕正操从一线部队调到张公馆,负责保卫工作。“西安事变”前后,吕正操还负责过值班电话,这个工作也挺重要,不能透露出去或漏掉一些信息。据吕老回忆,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时,最后跟他们开了一个会,张学良穿上军装,非常严肃地跟部属说,他一定要送走蒋介石,假如不送走蒋介石,怕会发生更大的内乱,因为当时有好几种势力都要抢夺中国的最大权力。张学良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蒋介石送回去,稳定全国的局势,不能引起更大的内乱。周总理说张学良“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看多了,他不仅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但张学良有自己的道理。
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吕正操赞赏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的一句话:“‘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吕老认为恰恰是张学良和杨虎城救了蒋介石。长征以后,共产党的力量看起来确实非常薄弱,主力部队只剩下寥寥几万人,蒋介石好像能一举消灭红军。可是吕正操不这么看。作为一个走过百年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吕正操认为当时共产党的力量看起来弱,但输赢要打过才见分晓。历史没有假设。实际上,经过长征,共产党也更广泛地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而且,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要比蒋介石的高明。要是没有“西安事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介石继续打内战的话,国土就要被日本人瓜分掉了,蒋介石就一定成为民族罪人。“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使全民族能够团结一心抗击鬼子,结束了甲午战争以后一直打败仗的历史。
赖:吕正操原来带领的不是共产党的部队,但自己又参加了共产党,这是怎么回事?
方: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些共产党人,在那个时候他就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要求,1937年5月入的党。当时,中共北方局有指示:可以留在敌后,找地方党开展游击战。国民党大部队撤远了,吕正操立即意识到这是挥师北上抗日的良机。他和团里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商议:留在冀中打鬼子。随即在河北小樵镇进行了改编,把这支国民党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就这样,他带着近2000人马和一批轻重武器、弹药等,留在冀中抗日。
赖:这段历史电影很多,但仍不很清楚,书中便补充了一些空白,比如吕正操如何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这也很重要。
方:《小兵张嘎》的作者,现在还活着的徐光耀先生,80多岁了,他当时也是冀中军区的一个战士,是亲历者,他评价吕老的历史作用时说:“他是在非常的土地杀出了一块非常的根据地。”
据当年跟随吕老打仗的老战士追述,冀中是块非常重要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物产非常丰富,交通运输非常方便。日本人很看重这个地方,说“欲确保华北,必先确保冀中”。而且,平原的地形对日本鬼子的机械化部队非常有利。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像钳子一样卡住敌人的咽喉,不仅切断了他们的运输线,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他们“以战养战”的战略。反之,八路军则得到了供给,尤其是支持了山地里的部队。日军把冀中抗日根据地看成一个克星,一定要消灭掉。
吕正操与冀中区领导发动群众改造平原地形,在地下建立起兵工厂、医院、武器库等,与敌人抗衡,其实践改变了领袖们从红军时代起就以山起家、靠山吃饭、平原难以建立根据地的看法。
(责任编辑:李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