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在三站做小生意的王强顺利地与烟台银海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签定了贷款担保合同。有了银海的担保,他将从银行获得5万元的贷款。与王强相比,市民李泽立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从事服装批发生意的他,今年急需一笔贷款扩大进货规模,贷款不多,只需10万元。 但他至今也没找到一家担保公司能为他担保。两位市民截然相反的遭遇,折射出我市担保业的现状:散、乱、无序发展,缺乏行业的统一管理;小,规模大的企业寥寥无几;业务短腿,开展的业务普遍比较单一。
相对的管理缺位
我市的担保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从第一家担保公司成立到现在,不过5年的时间———2000年12月8日,开发区成立了我市第一家担保公司烟台银桥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以此为标志,我市担保业进入起步阶段。到目前,我市已有四五十家担保公司,数量已经不少。银海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春萌说:“这些担保公司通过开展个人贷款担保、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等业务,为市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在促进个体融资、化解银行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年轻而又“特殊”行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具体行政部门加以引导、规范、监管、促进等。但这方面恰恰是一个空白。
相对的管理缺位,也造成了行业间的“隔阂”。一家担保公司的负责人抱怨:“我们有时想了解同行的状况,有时想跟同行进行交流,但由于没有主管部门协调,这种想法总是不能成真。”
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
目前,我市的担保公司数量已达到四五十家。仅从数量上看,产业已小有规模,担保业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调查显示,我市能开展业务的只有一半左右,其他的担保公司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这实际上反映出我市保业缺乏市场准入的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担保公司总经理这样说。担保业在我市已不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目前,成立担保公司只需在我市的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即可。由于管理部门缺乏前期导入,没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致使许多不具备代偿能力的企业进入我市担保领域,难以取得银行等债权人的认可,当然也就不能开展业务。
业务创新的不足
开展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也令人们对担保业未来的前途担忧。
目前,在我市四五十家担保公司中,只有几家担保公司能开展个人贷款担保业务。孙春萌介绍,银行与担保公司开展个人贷款担保业务,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比如要求担保公司要有一定的注册资本、管理要规范、有专业的从业人员等。能够满足银行这些条件的担保公司,在我市并不多。
而那些市场潜力颇大的新兴业务,比如票据担保、海关免税担保、转口运输报关担保、保释金担保等,在我市,更是鲜有担保公司问津。
对此,烟台银桥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由万昌说:“担保公司的自身素质,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制约烟台担保业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
本报记者 郑野军 摄影报道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