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累的迁徙,让一些鸟又瘦又弱
进入12月,候鸟停留高峰期刚刚过去,大部分鹤类已经南迁,留下的多是天鹅、野鸭等常见鸟类。 鸟类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决定一些鸟类在此越冬?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鸟类更改习性,长时间离开或者留下呢?
“任何一种候鸟都是积累了很多年的迁移习性的,几乎已经成为本能,一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环境可能恰好符合它们的繁殖、孵卵或越冬需要,它们就会固定下来。”东营市观鸟协会秘书长郭建三说。目前,三角洲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在《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的227种鸟类中,三角洲内有155种,《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84种鸟类则占了53种。
郭建三回忆说,1996年,一个澳大利亚鸟类研究组织来到三角洲,他们经过对三角洲涉禽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经停于三角洲的许多涉禽是从澳洲飞过来的。“一些大型涉禽可以在天上顺着气流飞行约一周时间,下来的时候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又瘦又弱,看见食物就埋头吃,人过来捉都不走”,在郭建三的眼里,它们都是远方来客。
食源和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鸟改变习性
但鸟儿似乎也有厌烦迁徙的时候,三角洲的东方白鹳最初只有两三只,并不在这里繁殖,过完冬就飞走。从2003年起,它们决定在这里安家了。最先被发现的白鹳的窝是在一座电线杆上,直径一米的大窝远远看起来就像一个黑球。从第二年起,黑球越来越多,截至今年12月,已经有8对白鹳在此孵出了20多只幼雏,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上白鹳野外繁殖种群仅有60-70对。
白鹤的传统越冬地也在鄱阳湖,从2002年起,在三角洲的停留时间不断延长,从一星期逐渐增长到了现在的一个月,去年,120多只白鹤干脆在这里过冬。而少量丹顶鹤也一直在这里越冬。郭建三认为,环境是一方面,一旦它们在这里发现了稳定的食源和相对安全的环境,还是愿意改变一些习性的。
建立保护区,使打鸟情况逐渐消失
黄河三角洲到底生存有多少鸟,这个问题似乎区内的专家也说不清楚,在保护区的介绍资料上,鸟的种类统计是283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共9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41种。“283种鸟,包含了大部分黄河流域的淡水鸟与候鸟、海鸟,但数量不好统计,可以肯定,数量最大的野鸭、大雁或者麻雀,都在保护区内大量生存。”有数据可考的鸟类是大天鹅,最多的一年整个东营市加起来有1.8万只,最少的是东方白鹳,2004年发现最初的一群,只有四五只。
黄河口湿地博物馆馆长张俊认为,三角洲由于沉积而成特定泥质海岸,不同于别的石头海岸,因此,它不仅有海鸟,还有内陆鸟,这是这里汇聚各种鸟类,成了鸟类国际机场的重要原因。
三角洲土地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它们绝大多数属于国有,保护区内并没有村庄,农田面积不多,少量的人活动聚集点,也都是在原来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靠近保护区的仙河镇与河口镇,距离保护区核心区部分尚有几十公里,“这两个镇的人多数从事油田工作,不会去干扰鸟类”。1986年,在三角洲还未成立保护区之前,当地有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是,附近几个农民带着猎枪打了几只天鹅和灰鹤,垦利县人民法院对案子进行了公开宣判,“打鸟得判刑”代替“野生无主”成为老百姓的新认知。进入90年代,随着保护区的建立,打鸟的情况逐渐消失。
观鸟组织能否承载湿地旅游之重?
东营市政府关于黄河三角洲的远景目标是,建成一个“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生态园区”。“老百姓都觉得守着一个大公园,应该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把这么大的资源利用起来。”东营市林业局一位植保专家说。
但实际情况是,尽管入海口与鸟类机场的名声在外,目前的旅游开发并没有达到人们满意的程度。东营市最容易看到越冬天鹅的地方并不是保护区,而是距市区20公里人工开凿的天鹅湖水库,记者注意到,天鹅湖景区业已开发多年,但游人寥寥。
在私下里,三角洲的旅游,更多的是为民间的观鸟组织所主导。郭建三说,目前,北京、香港和台湾一些观鸟协会已经形成了固定习惯,每年都会组织人员前来观鸟,而他们也在酝酿观鸟比赛。“观鸟活动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休闲方式,有许多鸟类,其实就是我们观鸟队员发现的。”郭建三说,今年一位队员曾受邀去青海湖调研,一下就在当地新发现20多种鸟类。
郭建三的望远镜,是观鸟协会会员的必备,一个好的能拍到丹顶鹤的相机,也将高达5万元,协会装备最好的意味会员,两个相机加起来就得20万。“观鸟的普及,必须是以降低成本为前提。(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自黄河三角洲报道)
物种脆弱见证黄河流域生态流变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候鸟重要的迁徙中转站。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专家陈立伟说,“流域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了大批物种栖息,然而因为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脆弱的物种生态链正面临危机。”
黄河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2006年12月,发生在三门峡黄河湿地的白天鹅毒杀事件,让人开始关注黄河流域的珍稀物种,而此前的11月21日,黄河上游的宁夏刚刚在“候鸟和绿盾行动中”,解救了800多只被捕获的活体野生鸟和1400多头(只)野生动物。
作为大量候鸟迁徙地、迁徙停歇地和重要的迁徙通道的黄河流域湿地,遭受生态破坏的速度是惊人的,除了恶意的捕杀之外,黄河流域那些原生态的滩涂和自然河岸,经历若干年的开发之后,变成大片的农田和养殖场,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在黄河水基本来源区的上游青海,源头的两个核心湖泊额陵湖和扎陵湖之间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加上过度放牧,植被退化,黄河源区到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都面临威胁,鸟类栖息地受到破坏,候鸟物种和种群锐减。
许多支流全河被污染
在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诗峰眼里,在生态恢复和治理难度上黄河流域要比长江流域难得多。
刘诗峰说,黄河从兰州以下,进入宁夏、内蒙古、陕西,污染相当严重。黄河水质污染也严重,根据检测,全流域符合一、二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只有8.2%。尤其在陕西最大的支流渭河下游200公里范围内,有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个城市,全年接纳的工业和生活废水6亿吨,直接威胁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的三河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用水在一些地方严重不足,导致湿地退化,生态功能丧失。黄河在陕西榆林地区的另外一条一级支流无定河,在建国时曾经“湖泽波光,林泉草色”,如今平均每年向黄河输泥沙2.2亿吨。黄河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黄河河道中近1/3的水生物绝迹。来自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所的消息说,黄河许多支流目前是全河被污染,鱼虾基本绝迹。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这两个名贵鱼种,也因水污染绝迹。
国家投巨资建湿地保护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投入巨资,启动了包括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在内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工程。
一大批湿地得到恢复和保护。上游银川阅海湿地和鸣翠湖湿地作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成为西部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2006年9月25日,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银川国家湿地公园,这也是黄河流域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流域的各个河段的生态保护力度也随之加大。在沿黄的山西运城,山西省政府批准建立了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个湿地是天鹅、灰鹤在我国北方的主要越冬停歇地。资料表明,这个湿地分布的水禽和其他各种野生鸟类共有 200 多种,其中黑鹳、大鸨、遗鸥、海雕、丹顶鹤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 40 多种。
生态恢复候鸟成了留鸟
而在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湿地,1999年以来,通过黄河流域的水流调控,让入海口地区的淡水湿地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又吸引了很多珍稀鸟类栖息繁衍。据介绍,如今该区域常年256种鸟类栖息,总数达400多万只。
因为生态好,有少量的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留了下来,变成了留鸟。在陕西三河湿地,黑鸛已经变成留鸟,迁徙路线比较短,从潼川市耀州区迁徙,数量也不多。之前没有发现的物种也开始出现,比如丹顶鹤。原来丹顶鹤只到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最近四五年间发现丹顶鹤前来,而且种群不少,有些是10只,有时局域种群达到40只。
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的矛盾
不过,由于渔业过度繁殖和人为活动,也让资源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的矛盾。三门峡黄河湿地珍稀鸟类白天鹅死亡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毒杀事件,它折射出流域生态保护的矛盾。其实,根据湿地的特性而言,适度的开发是必须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岸研究所教授陆健健说,对湿地的开发适宜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方面保护,一方面要使它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反对者认为,湿地一旦污染,生物链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生态环境了。中国林业学会森林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罗菊春说;“湿地的生物脆弱性特别突出。”
调沙试验被指严重破坏湿地
黄河小北干流的清淤疏浚试验,就遭到从生态角度考虑的陕西当地林业部门的一致反对。
新民滩位于黄河小北干流中下段右段合阳县境内,主要是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期望能降低潼关高程、减少小浪底水库入库泥沙,设计的淤区范围位于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
2006年10月18日,建设单位黄委会黄河小北干流陕西河务局发布“黄河清淤疏浚小北干流新民滩试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众告知,很快收到许多反对的声音。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诗峰认为:调沙试验对减轻下游泥沙淤积是杯水车薪,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却非常大。调沙试验工程施工地占去了湿地的1/3,把合阳湿地的瀵泉和处女泉都毁掉了。整个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湿地的供水枯竭,湿地不复存在。
专家呼吁建立河流绿色走廊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的中方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提到流域生态保护时说:流域也是有生命的。流域内健康的湿地、森林与河口等生态系统,具备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人们不能光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而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改变河流的自然状态。随着河流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河流绿色走廊,是维护河流生命的前提。(郑州晚报记者 王杰/文)
资料链接
中国候鸟迁徙途径就南北向而言,其迁飞途径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 西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内蒙古西部干旱草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如斑头雁、渔鸥。它们迁飞时可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到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度半岛越冬,西藏地区候鸟除了东部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有部分大中型候鸟还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2、 中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过大巴山东部向华中或更南地区越冬。
3、 东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行鸟鹬类等。它们可能沿着海岸向南迁飞到华中或华南甚至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除以上3个迁徙区域外,还有冬季从蒙古和原苏联亚洲部分迁到中国越冬的部分冬候鸟,如黑雁、蒙古沙行鸟等;另外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某些种类的候鸟,因季节影响而进行的短距离迁徙和某些种类自西向东的迁徙。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