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改变了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掌门人”论金融开放
入世五周年庆典对于中国银行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天,中外银行的全面争夺战也将正式打响。迎接挑战,中资银行做好准备了吗?12月11日,已完成股改上市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掌门人会聚人民大会堂,参与一场入世专题报告会。 会上,他们带来了各行在这一特殊时刻的宣言。
姜建清:竞争是进步的最大动力
在完成“A+H”同步上市的创举后,按市值计算,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大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坦言,中国商业银行是在背负着沉重不良资产包袱的情况下开始直面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的。尽管开放是分步骤分阶段的,中国银行业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5年以后,我们坦然迎来了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新阶段。竞争是推动中国银行业进步的最大动力。从开始的忧心忡忡到今天的自信坦然,是竞争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观念。”
“狼来了”之声在过去几年此起彼伏,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正在用行动表明,竞争的受益者是中资银行自身。姜建清介绍说,仅从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这样的指标来看,工行在“狼来了”的几年中已取得了质的飞跃。
姜建清全面分析了金融业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积极意义。他指出,外资进入使得市场原有成员必须尽快缩小与他们的差距,这对中国银行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正面影响。事实上,我们不但看到了外资的优势,也看到了他们的弱点,比如营销渠道、客户基础和本土经验。从这一点来看,“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他还特别提到,开放使中资银行置身国际金融市场,我们必须向国际银行业标准、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要求等看齐,还要经受得住国际汇率、股价等方面的影响。“经营者要有国际视野,并与本土经验相结合,中外银行将被一个国际通行的标杆来衡量。”
全面开放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有机遇。姜建清透露,国际银行市场正在敞开大门,工行将积极应对。目前,工行在海外的资产是2200多亿元人民币,仅占工行总资产的3%。“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如何从一家本土银行转变成一家国际性银行,这对工行是一个挑战。”
李礼辉:更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银行股近期的表现异常抢眼,中国银行率先登陆A股,其走势自然是众多投资者每天关注的重点。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股价起伏而不安时,中行行长李礼辉笑答:“我当然关注股价,但它不会让我辗转难眠,因为我更关注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李礼辉同样强调了外资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收获:“外资银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产品和服务引入中国市场。作为中资银行,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在竞争中提高了管理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
但竞争毕竟到来了,李礼辉并不回避这一点,他指出,全面开放意味着全方位的同业竞争,尤其是在客户和人才两个方面。“在业务市场上,外资凭借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争夺高端客户;在人才市场上,外资以其有效的激励机制争夺优秀人才。”他表示,中行正在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迎接挑战。
李礼辉特别强调了全面开放带来的合作和发展。他认为,外资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成熟的产品值得我方借鉴,而中资银行的机构网络和客户资源可以成为外资银行拓展业务的平台。“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张建国:过去、当前和未来
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曾经逗得观众乐翻了天。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套用其名称,讲述了银行改革的三部曲:过去、当前、未来。
张建国说,这个“过去”并不遥远。几年间,包括建行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基础。
他将最多的篇幅留给了“当前”。张建国说,当前中资银行的任务是“继续强身健体,继续打造一流”,为此,有三项举措势在必行。一是加强管理,严格内控。张建国认为,眼下金融生态不理想,改革后的建行管理机制依然较脆弱,员工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亟须解决。二是调整结构,实施转型。和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有许多“短板”,比如国际化程度不高、综合经营功能不具备、中间业务占比较低等,因此需要不断调整结构。三是说好中国话,学好世界语。张建国强调,中资银行依然是国有控股,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服务国家大政方针;而作为在国际市场上市的银行,还需要遵从国际标准,服务国际准则。
谈及未来,张建国充满期待,他相信:“我们要不断向优秀看齐。经过各方努力,一批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员工素质高、获利能力强的中资银行将成为世界级的商业银。”
张建国的话也是当天到场嘉宾的共同愿望。在金融全面开放当天,作为中资银行的排头兵,几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纷纷给出了响亮回应。接下来,是中资银行拿出真本领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