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
广东省教育厅为应届毕业生组织的九场招聘会日前全部结束。2007年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轮求职高峰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呈递增态势。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接近70%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有13.8%的学生对就业形势很担忧,面对压力无所适从。 (12月11日《南方日报》)近期,各地2007届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陆续开场,意料中的是,大学生“就业难”寒流进一步增强。在广州刚刚结束的研究生专场,1万多学生争抢4000岗位;本科生专场,2万学生争抢3000岗位。大学生就业的艰难程度不言自明。
除了扩招因素外,还应该怎么看这股社会不和谐的寒流呢?专家们认为: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近八成毕业生愿留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国家机关招人不多却受追捧;缺乏求职指导难合企业胃口,是四个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要逐渐寻找破解这个难题之道,还是要从改变大学教育着手。具体一点,即加大对大学生培养的职业技能教育成分,提高他们工作的技能,创造财富的技能,谋生的技能。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一直以来,我们有一种偏见。认为大学是做学问的象牙塔,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多。高校培养的学生多是以学科理论型人才为主。一些地方大学,看不起职业技能教育,完全撤销专科生,普及本科生,研究生逐年上升,大有欲发展研究生教育为核心的气势。毕业出来的大学生,最大的弊病往往在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而在学科理论的掌握上又很薄弱(四年的本科教育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型人才不现实)。
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自然应当担当学科建设的重任。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务实一些。大学绝不应仍执于旧路,裹足前进,走过于理想化的教育路子。
近期,美国教育界和商界领袖共同公布了一份美国学校改革的新蓝图,美国将把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带入21世纪。他们认为,全球经济已不仅要求学生学好传统科目,而且还要求他们拥有“21世纪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一、了解整个世界。做全球化的公民;二、跳出思维的局限。必须学会在不同科目间进行交错思考,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突破都是多学科交叉取得的。三、在这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懂得聪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看过后,我想对于已入世五年的中国来说,此教育改革方向对我国的大学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假如孔夫子是今年大学毕业生,我想,在这个科学技术成第一要素,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进步的最大要素,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人口过多的现实面前,孔夫子也必须做出改变,让自己所学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否则他也将同样面临失业的命运。而中国的大学教育,中国的学生,能否认识到何为真正的危机,真正的问题,这将是他们在未来中能否适应时代潮流,能否适应变化的一个关键。这对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社会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