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通讯员 向绍明 记者 施勇君)昨天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的日子,市外经贸局有关部门在统计5年来公平贸易案时发现,共有20多起国际贸易争端案件涉及我市企业,先后有30多家企业遭遇欧盟等地反倾销,涉及镁、轮胎、瓷砖、复合木地板、皮鞋等20多类产品,但只有3家企业应诉,其他的多数采取回避等做法。
“对簿公堂”,保护了权益提高了知名度
“官司里出效益”,南京晶美化学有限公司是我市应对反倾销的赢家之一,不但没有因为应诉丢失海外市场,反而引起了德国BASF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关注,国际订单纷至沓来。企业有关负责人形象地说:“等于做了一次全球广告。”晶美化学公司是国内对甲基苯酚产品的龙头企业,拥有年产8000吨的对甲酚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于其在海外拥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欧盟同类产品企业在酝酿了2年之后,集体发难,于2002年6月27日向欧盟反倾销委员会正式提出对中国产品的倾销指控。晶美公司积极过招,不惜代价聘请律师,与欧盟“对簿公堂”,最终胜诉,裁定的倾销税率比国内未起诉的厂家低了30个百分点。
为何绝大多数企业无奈吃“闷亏”
与晶美公司做法相反的是,绝大多数企业放弃了诉讼,面对苛刻的倾销税率只能吃“闷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南京一家进出口公司曾遭遇了某国的白炽灯反倾销调查,但涉案金额只有2000多美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无损害抗辩诉讼费用低的大概四五十万元人民币,高的可能达到200万元人民币。即使最后胜诉,欧盟赔偿的费用可能还不及诉讼费及其他费用。据了解,我市遭遇反倾销调查企业的涉案金额普遍偏小,多数都不超过100万美元。目前最大的一起是印度对华绸缎反倾销案,涉案金额为1288万多美元。市外经贸局政策法规处有关负责人对此也作出了客观分析:企业不应诉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力资源、财力等的缺乏,也有因为自身在海外市场小,涉案金额又比较小,单个应诉成本大。
建立预警机制,避免企业走弯路
企业应诉的积极性不高,已引起我市相关部门的关注。如何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尽可能地避免贸易争端,降低企业应诉的成本?据了解,市政府已经明确市外经贸局为全市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国际贸易争端预警机制,使企业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避免走弯路。去年,我市成立了由7名专家、律师组成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专家库”,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维护企业的利益。目前,我市又在着手筹建南京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培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