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是今年四川大旱的重灾区,在这个市安居区常理乡酒店垭村五组,70岁的组长张元洪告诉记者,全组共156人,外出打工的就有六七十人,基本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家种地的大都是老人,今年抗旱时想找几个年轻人引水抗旱都很困难。
记者最近深入川豫鄂三省产粮区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然而,由于种粮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甚至发出“十年后谁来种田”的担忧。
年轻的不愿种 年老的快种不动了
资中县是川中丘陵地区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县水利农机局局长钟永良告诉记者,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今年县里组织的抗旱工作队到走马镇陈家坪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全组只有四个劳动力在家,其余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大抽水机要七八个人抬,结果是连抬机器的人都找不齐。
湖北省随州市何店镇龚家店村位于平坝地带,水土条件较好,属于粮食主产区。现年47岁的村民叶全华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在镇上开‘面的’,一个到苏州打工去了,他们都不愿种田。村里有一些人家干脆把地送给别人种,举家外出打工了。像这样的,全村有50多户。”
龚家店村村民叶忠清家的情况也差不多,他有三个孩子,一个在厦门打工,一个在修车,一个还在上初中。他说:“算细账,种田没啥搞头,也划不来。但是我们这些人年纪大了,文化水平又低,也没啥技术,不种地干什么。再说,不种地自家的口粮也没办法解决。”
“村里的年轻人没人愿意种地,也不会种,他们会算账,种田又苦又累,还挣不了几个钱。”叶全华和叶忠清担心,“我们这些‘老家伙’再过十年就种不动田了,到时候谁来种地啊!”
惠农政策留不住农民外出的脚步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先后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优惠政策,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的脚步,无法让种粮农民的心“踏实”下来,使种粮成了“老年人”的事情。
究其根本,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是症结所在。在位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汝南县西关客车站,记者见到了正要外出打工的三桥乡辛庄村村民刘百顺。他告诉记者:“村里‘能跑能跳’的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农业税免了,粮价也不算低了,国家对种粮农民还有补贴,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俺们那里人均耕地才一亩多,化肥种子又一个劲地涨价,种地还是不划算。”
记者在粮食主产区采访时,和农民算起种粮的投入产出账,情况都差不多,结论大都是“没啥赚头”,而且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亏本是经常的事。很多农民反映,种粮保口粮、赚点油盐钱还可以,要靠种粮挣钱致富,难上加难。
与种粮收益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仅以四川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转移输出劳动力17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46.9亿元,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68%。
很多基层干部反映,农民的选择很实际,其中也透出很多无奈:教育、医疗、养老等“三座大山”逼得农民别无选择。在湖北省随州市何店镇天星村,年仅36岁、留守在家的王文义算是一个“例外”了,因为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他说:“我是没办法。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在湖南打工,一个还在上高中。要不是家中有患病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我也早出去打工了。”
王文义说:“家里的六亩土地全靠我一个人种,根本种不过来。算算种粮的细账,刨除成本后,没几个钱赚。靠种粮保吃饭可以,但用于看病、上学差得远。我二弟上高中每年就要花6000多元。我们这里还没搞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是个沉重的负担,前段时间我姑姑的胃严重溃疡,在区医院住了十几天,就花了一万多元。”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晓明认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农村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家一户的超小规模生产,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因素,使得种粮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异常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有免征农业税及进行粮食直补等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民以种粮增加收入的政策激励绩效仍然有限。其结果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出现较为严重的单向非均衡流动现象。如果上述情况没有明显改变,种粮农民“老龄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发展。
郭晓明及川豫鄂三省的基层干部建议:在现阶段,国家应在坚持已有惠农政策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进一步“安农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加大投入支持以提高品质为导向的粮食品种改良,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优价;加快发展粮油加工业,提高附加值,扩大粮食生产的增收空间;继续坚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战略,以扩大种粮农民经营耕地规模为基础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施差异性区域扶持政策,对粮食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等给予更多的投入支持,从更宏观的层面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记者:杨三军沈翀李钧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