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家乐福、沃尔玛采买生鲜食品,到肯德基、麦当劳吃汉堡鸡翅,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到宜家家居买家具,周末和家人一起到ShoppingMall休闲娱乐……和许多西方人一样,这样的生活也已经成为今日中国人的生活轨迹。
而像迪奥、LV、阿玛尼等这些以往要到国外才能买到的国际大牌商品,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商场里已是随处可见。
零售业是加入WTO时被认为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但入世,也得以让更多的外资商业和商品涌入国门。便利店、折扣店、会员店……各种零售业态在北京都找到了落脚点;世界零售50强中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百安居等数十家零售巨头都已进入中国。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洋节日一样让中国人过得有滋有味;香奈儿、阿玛尼、范思哲等世界级的奢侈品牌开始耳熟能详;食品、化妆品、照相机等进口产品因取消非关税壁垒和大幅度下降关税,使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感受消费品极大丰富的同时,消费安全的网络也开始在国人身边密织。产品的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召回”这个词已经不让人陌生。调料里的苏丹红、水产品里的孔雀石绿、化妆品里的致癌物……有关消费安全的事件在国外被曝光后均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了国内。
故事
外国食品大批登上货架
家住西四环世纪城附近的张德英退休前是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就是为家人准备一桌好饭。“前几年,这附近只有一两个早市,菜价倒是便宜,但是没什么花样。后来,沃尔玛在阜石路那边开了一家会员店,我和老伴特地去了一趟,真不错,过去难得一见的鱼子酱、鹅肝酱、芥末酱等洋食品都找着了。”
张阿姨说,现在西四环这边越来越热闹了。先是四季青桥边上开了家欧尚超市,随后,家乐福进了中关村,远大路上立起了金源新燕莎Shopping Mall,易初莲花超市随即开张,最近,万泉河桥附近又开了家麦德龙。以前超市里的进口商品主要是洋酒和洋烟,现在品种可丰富了,经常会有新鲜的南美虾、鳕鱼、还有挪威三文鱼、加拿大北极贝等,超市时不常还会举办法国食品节、美国食品节等促销活动,不但食品花样多,价格也可以接受。张阿姨说,她经常会买些咖喱酱、奶酪、鹅肝酱、寿司等,回家制作些“洋菜肴”让家人尝尝鲜。
业内人士指出,就百货业来说,尽管入世后进口商品的比重目前还不算高,也就占到5%到10%的份额。但进口商品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故事
本土零售告别简单“拷贝”
“几年前,外资超市在北京开一家店,我们都会去现场看看”,物美集团品牌及传播经理吴家宜现在谈起这些,没有丝毫避讳,“看看人家究竟好在哪儿,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吴家宜说,当时本土的零售企业都会派人到外资商业去看,而且竞争也非常直接,主要集中在商品价格上,他们什么卖得便宜,我们就争取卖得更便宜,看见人家哪种促销方式奏效,就直接“拷贝”过来。
5年过去了,现在本土超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模仿和比拼价格了,而是比拼服务,商品的组成也渐渐和洋超市形成错位经营。
吴家宜说,加入WTO后,一批跨国零售商的到来实际上“激活”了市场。本土零售商和超市从他们那里学了不少东西,包括商品的陈列,还有营销方式等等,同时本土零售商自身也在逐步加强壮大。店面越开越多,服务越来越好,像购物免费班车几乎是随时恭候。
“我们比外资企业更了解本土消费者的习惯”,吴家宜说,在竞争中,中国零售业取得了快速规范化发展,竞争中百姓生活质量也得到快速提升,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
专家观点
外资零售业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飞指出,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了很多好处,消费者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商品,购买更加便利,享受到更规范的服务。对于中国的生产厂商来说,可以通过外资零售业的全球采购,大大促进中国的商品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另外,对于中国零售业来讲,外资零售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更直接、便捷地提供了学习经验的渠道。
“下一步,外资零售业将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开店速度还将加快”,李飞指出,因大多数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巨头已渡过磨合期,像沃尔玛、家乐福都已形成了完备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再加上政策壁垒的解除,外资零售业的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对本土零售业来说,必须面对现实,苦练内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李飞认为,未来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本地和外资的零售业并存发展,而且都有发展的空间;同时,二者通过合并、并购、重组,使得整个中国的零售业带有双重的特性。“无论是本土超市中的物美,还是外资超市家乐福,都会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自家的卖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黄国雄同时指出,外资零售业将从管理和观念上向全方位的本土化转变,逐步应用本土的人才、商品,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推行地方化的经营。
李飞建议,政府应做好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保证零售业合理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执行力的商业饱和度评价体系,建立中国零售业安全测评体系,成为政府针对零售业做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从而保证中国零售业规避风险、安全发展。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杨滨D044
关键语录
“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不会是立竿见影、一夜之间发生的。”
一切正如中国加入WTO前的最后一任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所预见的,入世对国人的影响,是在5年间慢慢显现到人们的生活中的,而且这一影响还在慢慢继续。
“狼来了。”
零售业是加入WTO时被认为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2001年刚入世时,不少人高喊“狼来了”,担心外资如洪水会冲垮国货地盘和民族工业。但5年过去,正是由于加入了WTO,加快了市场开放的步伐,更多的国际零售连锁企业及国际大牌能够进入国内市场提供“范例”,本土零售商学习经验,吸收其先进因素,反而在“与狼共舞”中更为强大。据统计,5年来,国内年销售规模超过140亿元的企业达到13家;与2001年相比,本土“连锁百强企业”的年均销售额比几年前猛增了好几倍。
“未来3至5年内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被国际三大零售集团所控制”。
这是2001年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经做出的预言。而现在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中国市场依旧是中国人的市场。人大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中国的市场主体应该是中国的零售企业。单一的业态、少数的外资零售企业是不能包揽中国的整体市场的。从长远来看,市场的主体应该是中国国有、民资企业,其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越游本领越大、底气越足”。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总结入世5年历程时自信地宣称。5年时间,人们想像中的“狼”并没有露出狰狞的利齿,担忧过的“崩溃”更被证实纯属“虚惊一场”。薄熙来的论断背后是一个经济大国的自信,更昭示着一个经济强国的崛起。主动地融入世界,中国用5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经济答卷。
图为洋超市里新鲜的海产品最受消费者欢迎。 阎彤摄J123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