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婚礼现场新人们欢呼着抛起花束军礼献给心上人让爱与幸福飞得更高更远礼成之后深情一吻
本报记者 刘丽普/文 韦佳/图
核心提示
心相映,手牵手,伴随着庄严而幸福的婚礼进行曲,13对新人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虽然13位新娘来自各地,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13位新郎却有这样的共同特征:都是边防警官,长期工作在被人们称为“苦海盐边”的沧州沿海,在恋爱问题上,都曾走过那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幸福着新人们的幸福,感动着新人们的感动,记者聆听到新人们牵手背后的故事,尽管故事中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尽管故事中的主角彼此很少见面,但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温暖而动人。
两人四地
一场病让爱情升华
30岁的李晓雷,大学毕业后参军,现在是沧州新村派出所的指导员,他自称是边防支队的“光棍头子”。遇到王霞前,经人介绍他见过的女孩子可以用“打”来数,但大多由于没住房、离家远、长期两地分居等原因不欢而散。“见面时很多人首先问,多长时间回来一次,当听到‘两三个月’的回答后,扭身就走。”李晓雷说,这一点夸张都没有,绝对是事实,他只有将失恋的痛苦化作工作的动力。
转机终于出现了,在冀州电视台工作的王霞见到李晓雷的第一句就说,她喜欢军人。王霞的“军人情结”由来已久,“从小就感觉穿上军装十分神气,我也很想参军却没有实现,但对军人的崇敬没有改变。”
说起与王霞的交往,李晓雷说是他的一场病,让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升华。那是今年春节刚过,李晓雷请了7天假,兴冲冲地回到家,准备好好陪王霞几天,不曾想自己先病倒了,发高烧到39度。由于和王霞家不在同一个县,不想让她耽误工作,李晓雷偷偷跑到医院输液,电话还依旧打着,不过对于生病的事只字未提。王霞凭着女人特有的直觉,还是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儿。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一个半小时后,她竟来到我的身边。我第一反应是感动,再后是惊讶,因为她从没来过我家。”李晓雷反复向记者描述那天在医院的细节,“看到我烧得满脸通红,她的泪水夺眶而出。”随后几天里,王霞一直陪着李晓雷。也许是“因病得福”,两人感情在病房里飞速升华。李晓雷的病好了,7天假期也过去了,“真希望我一直病下去,有她陪伴的感觉很美。”李晓雷半开玩笑地说。
王霞说,她去找李晓雷时,天刚刚下过雪,两个县又没有直通车,她是骑自行车一路打听去的。王霞与李晓雷的老家分别在衡水的冀州和枣强,工作单位一个冀州,一个在沧州,刚刚购置的新房却在衡水,可以说两个人生活在“四个地方”。王霞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注定是分多聚少,但她将永远支持丈夫的工作。
王瑜、张玲先
以报为媒老同学执手偕老
在婚礼前一天晚上,记者见到王瑜和张玲先时,他们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王瑜说,他与新婚妻子张玲先不仅来自沧州青县的同一个村庄,他们还是高中的同桌,是《燕赵都市报》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今年6月6日,本报与河北边防总队共同策划的“为边防警察找个家”的活动正式启动。从6日到10日,“外语双枪将”傅硕辉、“书生长剑”刘鑫、“沧州两英豪”马磊、王益民等13名边防警官轮番“上阵”与读者见面。事实上,这13位大龄边防警官的名单中,并没有“王瑜”的名字,他当时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谈恋爱已经失去了信心。”
去年7月,刚刚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毕业的王瑜被分到了沧州新村边防派出所,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工作环境的艰苦倒是可以忍受,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却是谈恋爱。
上班时间不长,王瑜经人介绍认识了第一个女朋友。从相识到相恋的4个月里,他们只见过一次面,短信和电话是惟一传达爱意的方式。终于有一天,女孩不堪两地相思的煎熬提出分手。
今年6月份,正处于失恋痛苦的王瑜“拒绝”参加“为边防警察找个家”的征婚活动,但与他在同一村庄长大的同学张玲先看到本报“为边防警察找个家”的报道后深受感动,便试着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只是简单介绍了我所在学校的情况,充其量也就是对老同学的关心和问候而已。”在青县二中教书的张玲先说。没想到以后的鸿雁传书慢慢培养出了爱情。后来,书信变成了电话联系,“几乎每天都通话,最长打过一个多小时。”
王瑜说,从此也改变了他对女孩子的看法,他曾经以为所有的女孩子都很现实。此时此刻,王瑜说他有太多的感动。他家里很穷,没有钱盖新房,现在住的还是几间土房,“现在还有几个女孩子愿意住这样的土房子呀?”他说,新婚妻子的这份理解、支持,他会珍藏一辈子。
张小三、张超
全国优秀警察和打工妹的爱情
张小三“流落”到河北已经7年多了,乡音难改,还是满口的江苏话,前不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张小三警务室”。张小三说起话来十分朴实,讲起出警、挨家挨户走访群众等话题,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而谈到与张超的恋爱过程,这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却十分羞涩。
25岁的张小三现在是黄骅岐口边防派出所的一名警官,与其他大龄同事相比,他属于“幸运儿”,虽然沧州边防与秦皇岛有很大不同,“越走越荒凉”,但已成为张妻的张超是他见的第一个女孩。去年,在同事的介绍下,张小三认识了张超,直到今天,张小三说到与张超见面时的情景,依然像大男孩那样羞涩。那天晚上,张超和她的父母都去“相亲”了,“由于很不好意思,我只看了一眼,就感觉这个女孩很好,长得也挺漂亮。”张小三说,“从那位熟人家里出来,我的心一直七上八下的,姑娘长得那么好,人家能否看上咱?一点底儿都没有。”
那天晚上,张小三没有急着赶回去,而是住在了边防支队。他太想探个虚实了,女孩到底能否接受他?因为与介绍人约定,让张小三主动约张超一次,如果有意,就赴约,反之,不去赴约。“好容易等到下午4点,真的等到她了。”张小三说,当时他简直有些欣喜若狂,但一顿匆匆的晚餐过后就是痛苦的分别,只能靠电话进行联络。
在黄骅某超市工作的张超,自己本身挣钱不多。她说,她选择张小三时,并没有考虑他的工作环境、没有房子等那么多的事情,只感觉张小三人不错,更主要的是对自己不错,感觉嫁给他不会后悔。
记者感言
他们只是我省边防警官的一个缩影,一个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还将继续上演,或者正在上演着。正如李晓雷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在战争时期,军人意味着牺牲;在和平时期,就意味着奉献。既然选择了军人,选择了边防民警,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话虽如此,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是边防警察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愿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