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日宣布,明年元旦起,全市所有单一票制的公交车线路(不论空调车还是非空调车),一律实施1元票价。普通乘客和学生使用IC卡,票价分别打8折和2折。少量超过12公里的线路,起价也下调为1元,12公里以上部分的票价,每增5公里加价0.5元。
统一并大幅降低票价的举动,北京2007年将为此新增20亿元的财政票价补贴。北京今年的票价补贴是20亿元,明年新增20亿元后,年度票价总补贴就是40亿元。
公交优先一直是大多数城市的政策。北京公交优先开始动真格,推出了一组综合性举措,但最为普通百姓看重的,还是明年票价补贴翻番,这是实实在在地向百姓“让利”。这也正是这几天北京公交优先战略成为全国性看点的首要原因。
“让利”最实在,但也易引起部分舆论误读。众所周知,包括中国,各国都把公交视作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可在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市场化被太看重,政府对公交的投入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持续多年的“缩水”。在一些城市,公交车票高得离谱,却被看作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毋庸讳言,政府放弃或部分放弃公交服务职能,意味着百姓出行成本攀升,而市民却仍得为政府提供公交服务埋单。可见,北京明年票价补贴翻番,还只能看成由“争利”向“让利”转变的一个举措。
2005年,发改委等六部委及财政部等四部委,分别出台公交优先的两个实施“意见”,再度重申“城市公交必须坚持低票价政策”,仅凭此一条,就足以反衬许多城市的公交票价早已突破了“公用品”价格底线。
上海的公交压力不亚于北京。自2002年以来,上海也反复强调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并在硬件投入方面作出了努力。与此同时,上海一直通过收取高额上牌费(以竞标拍卖方式)来控制私家车的增量。应当说,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舒缓了上海交通总体压力向临界点逼近的时间,但坦率而言,上海的实施举措仍然偏“软”,实施效果不够明显,至少,面对广大市民的迫切期待,公交优先在上海仍有很大的运作和改进空间。
公交优先———上海可向北京学点什么?我们以为,眼下最迫切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投入公开,包括财政补贴投入、硬件设施投资项目等等;二是信息公开,譬如财政补贴投向、硬件投资数量等等;三是考虑实施低票价政策。这些年,国内大城市发展中,建高楼大厦“硬”、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软”的现象愈趋突出。现在提出构建和谐城市,公交优先就是一个很实际的契机。若能通过5到10年之持续努力,使公交优先由口惠变实至,对百姓来说就是在出行方面享受切切实实之“和谐”。
自去年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发布两个“意见”后,不断有国内城市的代表团出国出境考察国外的公交优先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国内城市政府实施公交优先的最大困惑并非在于缺乏操作经验,而在于缺乏变公交管理为公交服务的理念。公交优先实质是百姓利益优先,要确保百姓利益优先于出行环节,将转变政府职能落到实处,前提是政府公共服务理念优先,而要使公共服务理念有长进,政府要学会算大账:
譬如政府拿钱用于公交车票补贴,不可能直接产生GDP。然而,城市的持续发展最终是以人文指标加以衡量的,倘若公交优先真能落实,市民就会切实感受城市发展与己有关,发展成果有我一份,心气儿就会顺许多,心态则随之平和许多。这才是城市的软实力———生生不息的发展之源。上海“和谐建设”任务很重很多,提升公共服务的量和质———譬如实现真正的公交优先就属现实抓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