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星”初中被停办,42位家长安排子女在大学校园“秘密”学习——
安徽芜湖
大学里“藏”了一个初一班
阅读提示
今秋开学至今,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一直“藏”有一个初一班,班上42个孩子的学籍分散在附近的几所中学,却被各自家长安排到这里读书。这些同为“师大子弟”的孩子为何要在大学校园里“秘密”学习?在这个家长口中所谓的“子弟班”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又能带给我们哪些反思?
(图为安徽师大提供给孩子们上课的教室。 朱红军摄)
“老师,再见……”,12月8日上午,芜湖市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传出和大学校园不太协调的童音,一群看上去十一二岁的孩子蜂拥而出。不等记者上前询问,刚刚上完生物课的老师随即离开。
这就是当地市民口中盛传的“特权班”了——42个孩子都是安徽师大教职工的子弟。这个特殊的班级,在当地知名度颇高,关于它的质疑、指责和辩解,已在这个城市里闹得沸沸扬扬。
“子弟班”是否“特权班”?
家长:“自发办班固然是下策,但去公办初中读书,那更是下下策”
事情还要从今年4月说起。当时,芜湖市出台意见,决定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同城借读和高中阶段择校问题。为杜绝“小升初”的择校现象,市里决定釜底抽薪,从2006年秋季起,停止当地“择校热”的“焦点”——荟萃、萃文、儒林这3所改制中学的初一招生,实行中小学生一律在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记者了解到,这3所中学原来面向全市招生。其中,作为安徽师大附中办的改制中学,萃文不仅接纳师大子弟,还给予一定的费用优惠。如今停止初一招生,意味着两年之后学校将自然消亡,师大子弟将不再享有就读附中的便利。
一场“地震”由此在师大家长中引发。
家长们认为贸然停办重点初中是“杀富不济贫”,“操之过急,搞一刀切”,“对下一代不负责任”……
“周边学校差距太大。”家长们已习惯了把萃文作为“样板”,其他中学不值一提。虽然他们也承认教育局已相当照顾,大部分孩子被分到了27中——一所在当地很不错的中学;而孩子被分到28中的家长意见更大。
为了孩子的未来,50多位家长以不定期聚会的形式共谋出路,并决定向学校反映,“我们是孩子的家长,师大是我们的家长。”
两年前从外地调入师大的孙教授坦承,当初来芜湖就是因为看中了师大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如今这一优势却要眼睁睁地丧失。聚会时,不知是哪个家长说了一句“不行我们自己办班”,引来众人认同。在学校的默许下,“子弟班”很快办起来了。
“子弟班”开学的最后一刻,12位家长突然退出,“因为害怕名不正言不顺,反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包括孙教授在内的42位家长则义无反顾。“我们权衡了利弊,一定会坚持下去。”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子弟班”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引发了如潮般的议论,被一些市民称为“特权班”,认为全市的孩子都按照市政府的规定,放弃择校就近入学,惟独师大的子弟能享受特殊安排,这不是特权,又是什么?
面对非议,家长们显得很委屈,马教授等几位家长说,“自发办班固然是下策,但去公办初中读书,那更是下下策。”
停办?还是默许?
校方:“子女入学”是学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课间,学生告诉记者,“这里邻近体育场,有实验室,有计算机房,比起其他学校我们还能真正上实验课。”从授课内容上看,这里与普通中学没有区别。惟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授课场地是师大数计学院提供的教室。
据了解,班主任李老师和其他授课老师都来自萃文初中。“这些老师都是我们的学生,还能不用心教我们的孩子?”马教授对老师们显然很放心。
不过,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这个“子弟班”,显然是摆在师大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下星期‘子弟班’将迁往附中。”12月8日,安徽师大副校长王世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王世华介绍,为支持市里的这次改革,师大已经付出了代价,包括目前空置浪费的新初中部大楼,以及停招初一新生带来的教师安置等问题。“现在教师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甚至高于对事业的重视程度”,王世华说,“子女入学”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学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市里下文停止萃文招生后,数十位教师的联名信一递再递,一位教授甚至将浙江大学的请调函一并呈上。
从5月开始,就这个问题,师大大会小会开了无数,5月24日终于形成一份《关于举办安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报告》,送达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政府,希望将萃文中学“变回”一所公办附属中学,严格规范义务教育性质,杜绝跨区招生。惟一的附加条件,是希望师大子弟就近入学。
“只要答应,哪怕我们出钱出力,不要市里掏一分钱都可以。”王世华说。
8月1日,芜湖市政府回函,同意学校举办第二附中,但附加了一个条件,“校址必须在城南新校区,而且没建好前不准招生”。“先不论新校区远在5公里之外,教师都不住在南区。就是8月1日平地建楼,也赶不上这一批孩子开学了。”
家长们退而求其次,将自办“子弟班”的建议摆在了台面上,“学校还能怎么办?”王世华也很无奈。
妥协?还是坚持?
省市主管部门:开弓没有回头箭,“择校风”不容回潮
采访中,芜湖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师大申报二附中的方案,经过了局里的集中研究,“允许萃文原地重办,对其他两所学校怎么交代?‘择校风’回潮怎么办?”
市教育局办公室的周自强介绍说,1994年由公办“变身”民办的这3所重点初中,借“改制”之名公开、大批量地招收择校生,成为被家长追捧的“明星”初中,使高收费、以分论价成为“合理”手段,引得民怨颇深。
重症须下猛药,铁腕取消3所重点初中的举措,就这样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强势出笼。“原先也考虑过让3个学校搬到新区,但考虑到家长们的追捧热情,搬到哪儿肯定还是择到哪儿,干脆停了。”但没想到的是,师大居然要自办“子弟班”,教育局碰到了“硬钉子”。
商量来商量去,没有结果,但民众的指责却日盛一日。9月30日,市教育局终于出具了一份“关于开设初一子弟班问题致安徽师范大学的函”,认为师大为该班提供场地是不妥的。函中同时明示,今后该班不可能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
谈及此事,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胡平平表示,从家长的角度看,谁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政府的角度看,还是要尽力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她透露,省教育厅曾就此事出具过书面意见,明确中小学教育要严格属地管理;同时明确决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自收自支,办学和布局问题一定要经当地政府统筹,要符合规划。
胡平平解释说,芜湖不同意萃文原地重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师大周边学校已经很多。“假如有能力、有条件的单位都利用手中拥有的公共资源,为本单位职工办‘子弟班’,义务教育的公平必然难以保证。”
12月11日下午,记者再次和王世华取得了联系,他表示,初一班“可能已经搬走了”,可即使是这个班级搬到了附中,仍然违背了市里的有关规定。“子弟班”将何去何从?42个孩子的校园岁月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度过?人们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何 聪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