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12日专电(记者徐寿松蔡国兆)经济史可能会这样记载2006年:这一年,没有哪个领域像房地产一样承受的调控力度之大,也没有哪个领域像它一样强烈地牵动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市民的神经。人们或可透过疾风暴雨般调控下的楼市“变”与“不变”的多重表情,来回望既往,前瞻来年。
楼市“三变”:调控效应初显
“变”是2006年楼市最鲜亮的底色,是调控效应的初显。举其要者,其变有三:
一变:房地产发展目标转向深切关怀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并从“原则”规定转向量化“落实”。
“国六条”首次系统地明确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4条路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九部门在实施细则中首次量化新建住房结构比例,90平方米以下住房须占开发建设总面积70%以上。“国六条”还将问责“剑锋”指向城市政府,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2006年房地产宏观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控制房地产过快增长的势头,让房地产业为和谐社会服务的思路非常明确。房地产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保障人民住房的基本需求,解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重中之重。
导向变,现状变。截至9月底,全国276个城市公布了住房建设规划,28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新出让土地的商品住房项目中,90平方米以下户型占75%。还有10个省区市明确了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具体比例。新局正在开启。
二变:市场预期空前分化,消费者由恐慌性跟风转向普遍持币观望。
看涨还是看跌房价?2006年,投资银行内部对此判断由原先“一致看涨”变为空前对立,“看空”与“唱多”者旗鼓相当。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业的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在下跌,其中企业家信心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尽管真实房价涨多跌少,消费者中“看跌”仍是主流。年中,千龙网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网友看跌北京房价,铁了心不买房;南京的相关调查表明,56%的潜在购房者表示推迟购房,看涨房价的比例由“国六条”出台前的67.1%减少到13.2%。
预期的改变源于供求关系在发生改变。譬如上海,截至10月底,已积累新商品住房1621.17万平方米待售,而同期累计成交住宅不过1214.8万平方米。按现有销售速度,即使不计算后续新房增量,上海现有新房源至少要再卖1年才可能售完。类似的供求逆转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
此外,11月,全国首例“双限双禁地”在广州面世,居住用地在限制房价、限制套型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争地价、竞争房价来确定开发商,这给市场以普遍预期:房价将因此得以抑制。
三变:开发商加速洗牌,房地产业周期性调整开始。
尽管整体上还在死守高价、维持高利润,但开发企业优胜劣汰加剧,行业集中度在提高,产业生存方式在转变。“国十五条”之后,银根、地根进一步紧缩,土地与资金这两种资源的配置状况在发生改变:一方面,大批中小企业资金链日益绷紧、断裂,生存空间缩小,开始卖地求生;另一方面,出让土地正在向少数大企业集中。大企业或通过引进海外投资基金,或定向增发,乘机储地扩张,并购中小型房地产公司。下半年一线城市新出让土地基本被十来家大企业所垄断,行业集中度在提高。
房地产业步入整合期的另一表现是,整个行业的生存方式也在转变。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调控的深入、规划的限制、土地成本的提高,房地产行业特点从过去的投资性变成了精耕细作,开发商从过去拿地赚钱转向考虑产品质量、性能、户型,追求设计创新能力。第[1][2]页 |